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文心雕龍〉創作論》
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元化著。本書寫于1961至1966年, 出版于1979年(1983年出版增補本)。內分上、下兩篇,正文十二題,附錄二十一題,增補版又有新補的附記數則。是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揭示創作規律的角度,用新方法全面科學地研究《文心雕龍》的學術專著。書中內容廣泛涉及到哲學、美學、歷史、文化及道家、 佛家思想,并具體與西方美學進行比較分析,是“龍學”研究的劃時期的著作,也是以新觀點新方法研究古代文藝美學的先行專著,所以深受國內外學者的肯定,在學術界影響很大。
本書作者是學者,又是作家,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較深的修養,這使本書在總體面貌上與一般的古典文藝美學的研究顯出了迥然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理論闡述上見解新穎、發掘深刻、富于實踐性,并有貫徹于全書的明確的研究方法。王元化一貫主張對前人的理論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自出心裁的闡發,他的這種學風在書中顯示得非常突出。
書中對劉勰的文藝起源論上的先驗論與創作論中所持的現實唯物觀點的不一致性,進行了具體分析,認為應對此二者加以區分,不能以一端代替另一端。指出:劉勰的心物關系論,表現了符合認識規律的思想,認為他的思想來源不是老莊的“神遇”主張,而是來自荀子的“緣天官”的認識論,這正是劉勰在玄風彌漫之際不受浸染的原因,也是他揭示“思理為妙,神與物游”,闡明“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規律的原則依據。王元化準確指出,這些看法正是劉勰在創作過程這一范圍所提出的見解比以前的文藝理論家具有更多的新成分的地方。王著中認為,在創作的神似與形似的關系上,劉勰也一反南朝的玄風浸染,以“擬容取心”為基本原則,堅持形神并重;并與劉氏《滅惑論》的“棄跡求心”的觀點進行比較,加以區別,認定后者是劉氏的后期作品,晚于《文心雕龍》,許多論據是有說服力的。
本書作者重視考據注釋,尊重前人成果,但并不主張對前人墨守成規、亦步亦趨,把一切都奉為圭瀾,不敢逾越。所以書中大量吸收了前人的有價值的思想,又提出了許多獨出心裁的見解。如對于劉勰的“風骨”論,以黃侃“風即文意,骨即文辭”的解釋為線索,以范文瀾“風虛而氣實, 辭實而骨虛”的補充為參考,進一步闡明,由于范疇關系的變化, “骨對于辭來說,骨虛辭實,骨是內,辭是外”“風對于情來說,風虛情實,風是內,情是外”。這樣,從內容與形式來劃分,風與骨雖同屬于內容的范疇,但由于骨與作為文學形式的文辭聯系在一起,骨既屬于風之外,又屬于辭之內。這種因關系位置發生變化而導致的對于范疇性質的變化的分析,正體現了以新思想方法
研究古代文藝思想的新境界。本書作者比較自覺地運用了古今結合、中外結合、文史哲結合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的內容思路開闊,能給人以許多新鮮啟發,這既便于開發《文心雕龍》的內涵價值,也使研究成果顯示了新的時代的歷史發展水平。
書中對于《文心雕龍》所具有的自成系統的民族特色加以充分肯定,但又不把劉勰的理論僅僅拘囿在我國傳統文論的范圍內,而是以今天發展了的美學眼光對它進行剖析,從中探討中外相通的帶有最普遍意義的藝術規律與藝術方法,盡量找到它在今天所仍具有的理論與實踐的價值。如以劉勰的觀點與黑格爾、歌德、別林斯基、威克納格的觀點進行比較,使人既便于深入了解劉勰的有關見解,也便于使了解者進一步形成新的科學概括,加強美學修養的深度與廣度。
書中在運用古今比較方法時,特別注意用劉勰提出的觀點與現今仍在由人們實踐著的經驗加以比較分析,雖不拔高古人把古人現代化,但卻要發掘出古人提供了的實際存在的經驗思想,引申出在今天應予承認的歷史評定,找到規律認識上的真理相通之點。王著在這方面有很多精采的闡發。如對于劉勰的構思過程中的“虛靜”說,不僅在與老、莊、荀子有關認識的對比中探求其淵源流變,更從其審美實踐意義上分析它的功能特點,認為劉勰之說看到了審美靜觀之中需要使思想感情更為專注鑒朗,是一種陶鈞文思的積極手段。這個分析是準確的。再如對“擬容取心”的分析,也緊緊抓住了文藝反映的特性,認為“容”與“心”都屬于藝術形象的范疇,在外者為“容”,在內者為“心”,其全面意義在于: “塑造藝術形象不僅要摹擬現實的表象,而且還要攝取現實的意義,通過現實的表象的描繪,以達到現實意義的揭示?!边@里的“通過擬容切象的手段去達到取心示義的目的”分析,就揭示了古今一致的藝術表現規律。
本書作者運用文史哲結合的方法分析問題,使本書的立論不僅具有了廣闊的大文化背景,達到了宏觀研究的開豁程度,也使具體問題的解決得到了堅實有力的基礎。如劉勰提出的“雜而不越”和“率志委和”這兩個命題,在概念上都不是首創。前者全文見于《周易》,是一個哲學命題;后者的“委和”見于《莊子》,是解釋生命之所保有賴于天地所委付的和氣。到了劉勰的文藝美學論中,前者變成了揭示藝術美的形式構成的關系原則,后者變成了說明平日積累、自然抒發的創作論。王元化的闡發,對有關問題的沿革關系,都給了清楚的說明與恰當的評價。這種分析無疑地會給人以啟迪心智、開發思路的引導。
《〈文心雕龍〉創作論》與作者的其他不少論著所達到學術成就都是有實績可證的。但由于本書寫于六十年代初,當時學術界對于道家、佛家美學思想的全面的多層面的分析評價較少注意,這也難免要影響到此書的有關評價。作者重翻此書并概覽近年學術界的有關探討,可能會對許多問題作出新的考慮。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太太學堂〉的批評》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石頭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