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閱讀行為——美學反應理論》
作者是沃爾夫岡·伊塞爾,本書1976年在慕尼黑用德文出版。1978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英文版問世。本書詳細分析了讀者和作品的關系,首次為文學作品的傳播作用提供了“系統框架”,加之論證翔實,引據頗豐,所以倍受研究者歡迎。
作者沃爾夫岡·伊塞爾是康斯坦茨大學英語和比較文學教授,曾多次執教于歐美許多大學,著作較多,有名的還有《作者心目中的讀者》等。
《閱讀行為——美學反映理論》一書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形勢介紹,第二、三、四部分具體分析作品和讀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關系,指出它們是文學傳播理論的基石。
本書第一部分的正標題為“形勢概觀”,涉及接受美學早期的發展及現狀。作者舉美國作家亨利·詹姆士的短篇小說《毯中形象》(1896)為例具體說明:詹姆斯的主題選擇顯示出傳統的文學研究方法必有其對立面,一旦揭開這個對立面的覆蓋物,傳統的文學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不準確性便會暴露無遺。多少年來,評論家所注重的僅是作者的意圖,作品的社會、心理及歷史意義,很少考慮作品被讀后還能產生意義。這類研究方法顯然需要重新解說,而新解說就構成了美學反應理論的基礎——注意力轉向接受者——讀者。作者認為研究一部文學作品,不僅要注重作品本身,還應注重作品所引起的反應。結論是:文學作品有兩極性;藝術性及美學性。藝術性是指作者的文本;美學性則指讀者完成的接受。
本書的第二部分標題為“小說現實”。伊塞爾指出,人們習慣于把“小說”與“現實”看做兩個對立面,這正是許多含糊不清的定義癥結所在。把小說稱為現實的反義詞這一本體論的命題應該被功能觀點所代替,對于讀者、批評家、作家來說,重要的是文學做什么,而不是意味著什么。小說和現實并不對立,它是表述與現實有關事物的一種方法。因此,我們所關注的不應是作品的意義,而是它的作用。文學作品是一種傳播形式,涉及面極廣:大千世界、社會結構、各門學科,無所不及。它的精髓在于運用其全部技巧重新組織思想系統和社會系統,進而表示傳播目的。它的進程則是大范圍地作出特別訓示,把形成的作品看做成套的訓示是整個第二部分的中心。
本書的第三部分標題為“閱讀現象”。這一部分的中心內容在于解說讀者的作用——閱讀。伊塞爾認為,文本的結構與已構成的理解行為是傳播行為的兩個終端,其成功與否取決于作品在讀者心目中所起到的關聯作用的程度。文本僅提供所要生產的產品指南,其本身則不能成為產品。文本是某種“完整預示”,它所給予的要求被接收,而如何被接收既取決于讀者,又取決于文本本身。閱讀并不是某種直接的“內在化”,因為它不是單向進程,而是發生于文本和讀者之間積極的關聯作用。伊塞爾引述斯泰恩的話說:“對讀者理解力所能給予的最真切的敬意莫過于……給他留有想象的余地。”這樣,作者和讀者便會共亨想象的快樂。讀者和作品的關系不是主觀和客觀的關系。讀者的作用不是去發現作品所描述的客觀世界準確與否,而是去為自己建立一個客觀世界,這個客觀世界甚至會與作品所描述的大相徑庭。閱讀刺激記憶,它不僅向前移動,隨著現在轉成過去,也會向后產生效果。閱讀過程展示了作品在讀者心中所引起的基本反響,事實上,讀者執行訓示的現象表明:作品的意義是讀者自己集成的。
本書的第二、三部分涉及的是傳播過程中兩個伙伴——作品和讀者的關系。在這類關系中,讀者不是避免被卷入與作品發生關聯作用的形勢中。本書的最后一部分詳述了這種關聯作用,指出:它是讀者重新加工作品、集成作品意義必不可少的條件。閱讀是由文本指導下的活動;分解加工全在讀者一方,但讀者卻又不可避免會受到他們分解、加工的文本的影響。伊塞爾認為:讀者和作品的相互作用受一定條件制約,這可以從社會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研究中找到答案。他把讀者和作品相互關聯分成假擬偶然性、非對稱性、反作用性以及共同偶然性,具體說明美學反應可以從作品、讀者和它們的相互關聯中入手分析。由于閱讀不是面對面地交流,讀者無法從作品中得知自己的觀點正確與否。因此,在讀者與作品的關系中沒有參考框架,而調節兩者之間關系的規則均散藏于作品中,讀者必須自己尋覓,爾后建立參考框架。憑借讀者的想象和感覺,讀者完全可能調節甚至辨出自己的著重點。
本書的性質之所以是“美學反應理論”,而不是美學接受理論,完全在于它強調了讀者的想象和感覺作用,但它決不忽視作品。伊塞爾指出,美學接受理論發自于讀者判斷的歷史,而美學反應理論則扎根于作品中。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走向科學的美學》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