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歐洲文論簡史》
中國當代著名藝術美學家、文藝批評家、國畫家伍蠡甫著。198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為國內第一部歐洲文藝理論史。本書扼要論述自古代希臘至十九世紀末文藝批評理論的發展簡況。共十三章:第一章古代希臘,第二章羅馬時期,第三章中世紀,第四章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人文主義,第五章十七、十八世紀古典主義、反古典主義,第六章十八、十九世紀德國古典美學,第七章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時期(附:前浪漫主義),第八章十九世紀(一)浪漫主義,第九章十九世紀(二)批判現實主義,第十章十九世紀(三)實證主義、 自然主義,第十一章十九世紀(四)封建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第十二章十九世紀(五)經驗批判主義、唯美主義、印象主義,第十三章十九世紀(六)非理性主義——唯意志說、象征主義、神秘主義、直覺主義。
全書具有以下特點:一、視野開闊,主旨鮮明。作者不是將歐洲文論思想作為一種孤立現象,而是注意將它放在社會政治、經濟、哲學、宗教、藝術的廣闊視野中加以透視。書中每一章開頭部分,簡要總論社會政治背景、思想文化基礎,尤其著重指明美學思潮的影響,從而揭示出文論思想產生的根源及其特征。如第四章“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人文主義”,總論部分突出了人文主義的實質及其在文藝創作上的共同主張之后,明確指出這一時期文論的三大特征為宗教神學因素尚未肅清,古典文論研究中側重于考證和詮釋,結合當前創作研究古代文化遺產。
二、脈絡清晰、資料豐富、分析具體、重點突出。本書所分章、節以時代背景為經,批評家與批評流派為緯。自公元前六世紀古代希臘迄十九世紀中葉非理性主義諸流派,歷時二千五百余年,作者對此能簡明扼要地從宏觀上探尋八個時期(古代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與反古典主義、德國古典美學、啟蒙運動時期、十九世紀諸流派)文論思想發展的軌跡,具體論述各個歷史時期重要文論著作的基本內容和具有代表性的七十二位文論家的文學批評理論主要論點,共達二十六萬言。全書材料豐富,作者參考了國外重要的文學批評史和美學史著作,如圣茲伯雷的《文學批評史》、韋勒克的《近代文學批評史》,威姆塞特與布雷克斯的《文學批評簡史》,基爾伯特與庫恩的《美學史》,鮑桑葵的《美學史》,溫圖里的《藝術批評史》等。
三、注重分析哲學思想對文論的影響。該書把實證主義哲學及其變種經驗批判主義哲學分別作為第九章、第十二章的章名,以標明它們對文論的影響,行文中著重論述它們在若干批評論點中的反映。
四、突出文論思想發展中的批判繼承關系,富于歷史感。如亞里士多德一節“小結”部分,指出亞里士多德的文論思想促使羅馬時期文論開始探索想象、形象思維在藝術創作中的內在聯系;而排斥命運和靈感,強調天才和理性、理智的統一,預示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互補充的論說;其“無害的快感”就導致了康德“無關利害”的美感以及十九世紀末唯美主義的“為藝術而藝術”的產生等。又如該書將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初兩百年間的歐洲文論分為四章論述,在古典主義之后、啟蒙主義之前,介入康德和黑格爾的文論,并將前浪漫主義包括在啟蒙主義時期,繼之介紹浪漫主義。這樣安排章節,有助于說明“古典的”與“浪漫的”或“素樸的”與“感傷的”批評概念,在歐洲文論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揭示出兩百年間歐洲文論主要表現為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過渡,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功則統一理性與感性,既批判繼承古典主義的現實主義因素,更為浪漫主義思潮開辟道路。本書清楚論證了十八世紀八十年代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康德和黑格爾的美學著作,對啟蒙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文論都產生顯著影響;但對這種影響,國內關于西方文論著述從未涉及。本書第一版第九章“十九世紀(二)批判現實主義”俄羅斯部分;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之間原定“俄國革命民主主義”一章,均由翁義欽執筆,將在本書再版修訂時補入。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未來主義宣言》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演劇理論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