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愛迪生
約瑟夫·愛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英國文學家、文藝批評家、社會活動家。生于牧師家庭,早年在牛津大學讀書,年輕時游歷歐洲大陸,1705年后擔任過南部事務副國務大臣和愛爾蘭事務大臣。他和斯梯爾創辦的刊物《旁觀者》影響很大,被稱為英國期刊文學創始人之一。文藝論著有《想象的樂趣》。
愛迪生的美學思想受洛克經驗主義哲學和英國、意大利浪漫主義文藝傾向影響很深,他十分重視想象的審美價值,并以想象為中心形成了他的美學觀。
他認為文藝作品是想象的產物,想象是藝術家的一種心靈活動,是一種攝取、保存、創造形象的能力。想象力可以培養,但高度的想象力是天生的。藝術創作過程就是“從外界的事物取得生動的觀念,把這些觀念長期保留,及時把它們組合成最能打動讀者想象的詞藻和描寫”。他所說的“觀念”指的是外界事物和形象,即經驗。詩人的任務就是運用自己的想象能力滿足自己和別人想象的需要, “就是描寫某一具體事物時,修繕自然使之更為完美,描寫某一虛構時,把自然的組成部分,配合得比原來更為完美”。因為詩的本質就是想象的滿足。
他認為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就在于摹仿和想象。自然雖然比藝術更粗獷、膽大和高明,但藝術家摹仿自然時“加深了渲染、增加了它的美”, “藝術作品由于肖似自然而更美好,因為,不但這種形似予人快感,而且式型也較完美”,這樣自然在藝術家的筆下就“更偉大、更奇、更美”。而之所以“對偉大自然的任何程度的摹仿所給予我們的快感,亦比精巧藝術所能給予的更崇高更昂揚”,就是因為藝術“不僅以整個自然界為其領土,并自造了一些新的世界”,這新的世界就是藝術想象的結果。
他認為想象的審美作用在于給人以愉悅和快感,用他的話說就是想象的樂趣。他把想象的樂趣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直接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事物所引起的某種聯想;另一種是“將原來事物所產生的觀念同我們從表現這些事物的雕塑、繪畫、文字描述或聲音所獲得的觀念,進行比較”,也就是從藝術表現同原物的比較之中得到樂趣,而第二種樂趣是真正快感的源泉。由此,他從自然和藝術的比較中認為雕塑、繪畫和自然最相似,文字藝術離所描寫的原物要遠一些,所以, “書寫則可能是晚于繪畫的一項發明”。
在美的標準問題上,愛迪生認為美是相對的。不同種類的具有感覺能力的人都各有各的美的概念,每一種類的人對于他們自己的那種美都特別易受感動,而所以出現不同人的審美差異,原因就是讀者的想象力不同。他還認為人在審美時“往往比那些占有它們的人感到更大的滿足”,這種審美超功利觀點對后來的柏克、康德等有一定影響。此外他關于“置身安全處觀賞可怕的事物會獲得快樂”的觀點深深影響了柏克的悲劇美學觀。
愛迪生的美學思想沖破了古典主義的某些束縛,對后來浪漫主義文藝運動產生了影響并起到了促進作用。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波普藝術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