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陳望道
。當代著名學者,原名參一、融,曾用曉風、南山等多個筆名。浙江義烏人。著名的學者、教育家、語言學家,新文化運動的革命戰士。他一生的主要學術活動是從事教學和語言學的研究,積極提倡文字改革,對美學也有較濃厚的興趣。
陳望道于一九二七年出版的《美學概論》,是近代美學史上較早的一部系統的美學理論專著。在他的美學思想形成過程中,最早是來自西方近代資產階級美學的影響, 特別是里普斯(TheodorLipps)的移情說對他的影響尤深。里普斯認為審美愉悅的產生的原因,不是來自客觀對象,而是來自我自己,是“自我”的“生命灌注”到對象中去,產生的“自我的欣賞”,也就是主體的感情移置到對象中去的結果。受里普斯的影響,陳望道也十分強調主體的心理作用,把美看成是一種主觀的東西。他說, “所謂美者都是從具象的直觀的對象經由感覺所呈的特殊形式和內容所生的靜觀的愉悅的心境”, “凡是可以稱為美的,全部都是以感覺為其所緣”。在他的審美分析中,把主觀感覺看成是“美的材料”,把心理活動的情視為“美的內容”以及不區分美的對象和美感、美的意識,也都是里普斯基本觀點的反映。客觀事物之所以能成為美,完全是移情(或移感)作用的結果。陳望道把美學研究的對象分為: (一)美;(二)自然、人體、藝術; (三)美感、美意識。這三個方面六項內容又以藝術為中心。所謂藝術就是“制作和欣賞”,制作是發表,欣賞是受納。制作就要表現美、自然、人體,欣賞就必然產生美感、美意識,所以用藝術就可概括美學研究的對象。他所說的“藝術”,不是指客觀化的藝術作品,而是指“制作和欣賞”的活動過程,這也是克羅齊的直覺即表現說的反映。
到二十年代末,陳望道又接受了盧那察爾斯基美學思想的影響,特別對其真善美“合一”的觀點,十分贊賞。他認為,里普斯和盧那察爾斯基有一個共同之點:都不孤立地論美,而是把美與善聯系起來。尤其盧那察爾斯基,比里普斯站在更廣闊的立腳點上,不僅追求美與善的統一,更進一步追求美與真的統一,他的理想是真善美的和諧,是美學、倫理學和認識論的一致。他從這種美學觀點出發,在文藝批評中一貫堅持文藝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觀點,要求文藝家留心時代思潮,反映社會的嚴肅主題,不要把路走窄了,只表現閑情逸致,只描畫風景花鳥,而置轟轟烈烈的社會斗爭生活于不顧。總之,文藝家應該擔負改造社會的責任。文藝家要不辜負社會時代所賦予自己的歷史使命,就必須在自己的創作中追求真正的美,給社會以積極的影響。他認為,創造美的文藝,固然不能忽視形式、技巧、遣詞造句上的努力,但必須以表達感情和思想為目的。他提出要堅持真實性、獨創性的原則,要創造“平民藝術”,反對偽飾和模仿,反對文藝脫離平民大眾,表現了他的進步文藝觀。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陳子昂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陳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