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德國古典美學
指十八世紀后期到十九世紀初期在德國形成的以康德、費希特、謝林、歌德、席勒及黑格爾為代表的美學流派。它是在德國古典哲學運動中發展起來的。德國古典美學家們,在德國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沖擊下,自覺地結合當時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最新成果,在對歐洲大陸理性主義美學和英國經驗主義美學作了批判繼承,并加以唯心主義的改造的基礎上,提出了既適應德國資產階級需要,又具有思辨特色的一系列美學理論,并多自成體系,從而匯合成影響廣泛、貢獻卓越的美學流派。
十八世紀后期,德國仍處于政治分裂、經濟衰落、生產力發展遲緩的畸形狀態中。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后,德國資產階級的態度由先前的歡呼、贊美轉而為后來的斥責、反對。他們軟弱、茍安,雖不滿現實,卻又無力承擔起改變現實的歷史任務,所以與現實妥協便成為其唯一的道路。他們企圖在妥協中求得變革與進步。因此,德國的思想家們便轉向了“純粹觀念”領域,想通過建立抽象的理論體系來達到法國大革命所達到的目的。他們把現實中的多種矛盾看成是人主觀世界存在著的矛盾。認為只要克服這種矛盾,重建理想的人格與內心的和諧,達到精神的自由與道德的完善,也就無須改造客觀世界了。表現在美學領域,德國古典美學家們同樣也把美學視為解決現實矛盾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這是該流派的基本出發點。他們回避現實,在美學概念及理論體系中周旋,把對現實的不滿轉換為古希臘藝術的尊崇,想讓人性重新回復到古希臘時期的那種“和諧與靜穆”之中,并把這一點作為最高的審美理想。這樣,就使德國古典美學帶有深刻的矛盾性和明顯的局限性。例如康德企圖通過審美判斷力研究,來解決自然與社會、必然與自由的矛盾。他從先驗的審美經驗入手來探尋美的本質與根源;提倡審美的“無利害感”,否認美和藝術的功利目的,陷入了美學上的唯心主義和二元論。費希特把美學作為其道德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美和美的事物都來源和存在于“自我”心靈。進一步發展了藝術美學上的“游戲說”的席勒,更是重視審美教育作用,認為只有首先成為審美的人,才能獲得“獨立”和“自由”。黑格爾同樣把美學納入其“絕對理念”論這一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之中,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以及“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把藝術看作是實現精神自由的重要環節,而否定藝術能達到任何改造現實的目的。如此等等,都顯出了這一美學流派的保守性、妥協性的缺陷。
但是,德國古典美學作為對西方美學思想理論的一次歷史性總結,并把美學科學推向高峰,是有巨大功績的。首先,他們把人作為美學研究的中心,把美視為人的自我創造,肯定了審美活動的社會性,并開辟了聯系主體與客體來探討美的本質的道路。如康德就認為美是客觀事物的形式符合了人的主觀目的;席勒進一步主張人在審美的游戲中,通過對外物的“觀照”,看到人的智慧與創造,看到人自己;黑格爾則認為,美和藝術都是人“自己活動的結果”,都是人的“自我創造”。其次,在藝術理論方面,德國古典美學接受并發展了現實主義理論。歌德就主張創作必須以現實出發,以現實為基礎;黑格爾認為文藝應描寫“現實生活的旨趣”,把人對現實的把握作為藝術的出發點,強調“情境”和“沖突”,主張藝術描寫應以人物性格為“真正中心”,從而實現了西方傳統的“情節中心說”向“性格中心說”的轉變。尤其是在典型問題上,他們要對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經驗加以總結與調和,強調典型或“理想的藝術”必須是個別性與普遍性的統一,而且還對典型化的方法作了卓越的論述。再次,他們十分重視從理論上對文藝創作中的情感、想象、天才等問題加以研究,探求有關的規律性以及它們與文學藝術的關系。另外,在方法論上,德國古典美學,尤其是黑格爾的美學理論,包含著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與“宏偉的歷史觀”,從而把先進的方法全面地引進了美學研究領域。雖然該流派種種學說中存在著謬誤和不徹底性,但它為后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產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前提”。實踐證明,德國古典美學不僅開啟了十九世紀后期到二十世紀西方資產階級多種美學理論,而且它還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建立馬克思主義美學所進行的革命的批判與改造的思想材料,堪稱人類美學寶庫中珍貴的歷史遺產。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得至美而游乎至樂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德拉克羅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