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赫爾岑
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赫爾岑(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Герден,1812—1870)俄國作家、文學批評家、政治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生于莫斯科一大貴族家庭。自幼受十二月黨人影響,大學時曾組織政治小組,宣傳資產階級啟蒙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1834年因宣傳革命思想先后兩次被逮捕、流放,長達六年。1842年回莫斯科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和文學創作活動。1847年被迫流亡西歐,先后僑居法國、英國倫敦、日內瓦等地。這期間,他在倫敦創辦了《北極星》文藝叢刊和《鐘聲》報,宣傳反對沙俄農奴制思想。1870年1月21日在巴黎逝世。赫爾岑一生不斷探索正確的革命理論,宣傳革命,四十年代形成了唯物主義世界觀,在政治上轉向革命民主主義立場,晚年又把視線轉向“馬克思所領導的國際”。
赫爾岑知識廣博,對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都有研究著述。其文學作品如長篇小說《誰之罪》等在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列寧稱他是“在俄國革命的準備時期起了偉大作用的作家”。他在反對俄國專制農奴制的斗爭中,確立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美學觀和現實主義文藝觀。其主要著述有《科學上的一知半解》、 (1842—1843)、《論俄國革命思想的發展》(1850)、《終結和開始》(1862)、《俄國文學中的新階段》 (1864)等。
赫爾岑的美學思想和文藝觀點的顯著特點是肯定審美活動與藝術應同生活、同時代的解放斗爭緊密聯系起來。他強調美“不能置身于自然規律之外”,但只有對社會的人才具有意義,才是一種“審美的需要”。他確認藝術的基本源泉是社會生活,藝術應該是生活的反映,指出“偉大的藝術家不能不屬于他那個時代”。為此,他突出地重視和強調文藝對社會生活的作用,提出藝術應該成為“向公眾訴說自己的憤怒的吶喊和良心的呼聲”的論壇,藝術家應該“強烈地體會他當代的悲哀和問題”, “應該揭開社會的病理”,否定“現存秩序”,批判生活的不良現象。他批判同藝術“格格不入”的市儈精神,反對“為金錢而藝術”、 “為藝術而藝術”。正是從這樣一些現實主義的文藝思想出發,他深刻地論證: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思想體系雖然一度生氣勃勃、真實優美,但除了他們的屬于真理的因素應作為遺產繼承下來外,他們已經屬于過去, “在現代世界中是沒有地位的”。由現實主義取代它們已經成了歷史的必然?,F實主義不同于古典主義,不同于浪漫主義,一也不是兩者機械的混合,它是吸收了兩者的長處, “專心于物質生活的改善、專心于社會問題、專心于科學的時代”的“另一套東西”。
此外,赫爾岑對藝術的一些規律特點也多有論述,如指出藝術“主要是美的均衡適度”,藝術的特征是“想象”,藝術家的思想“由語言表現出來,體現為形象”,正面典型是理想和美的表現,“笑”的審美意義在于它“是反對一切過時的舊事物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之一”,等等。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賀拉斯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赫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