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葛蘭西
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意大利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領導人之一,意大利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葛蘭西關于文藝的著述大多收在《獄中札記》和《獄中書簡》里,還有一些散見于被捕以前發表的論文和評論中。他根據意大利的客觀實際和當時的時代特點,多方面地闡述了一系列帶根本性的理論問題,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葛蘭西批判克羅齊的唯心主義文藝觀,總結意大利歷史和現時的文學經驗,提出“民族——人民的文學”主張,反對“世界主義”作家。他認為文藝作為觀念形態,屬于歷史的范疇,在階級社會中,文化藝術問題始終同社會的分工、階級關系聯系在一起,并且對它們作出自覺不自覺的反映。文藝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精神生活以及一個民族對生活和人的觀念。進行文學研究應聯系整個歷史和文化史。葛蘭西認為作家只有同人民保持密切的關系,跟人民的情感融為一體,成為人民的組成部分和它的代言人,并努力把文學的根子“扎在實實在在的人民文化的沃土上”,才能創作出“民族——人民的文學”作品來。那些不關心民族、人民的實際問題、逃避現實、學院主義、精神空虛、鄉幫觀念、對異族卑躬屈節的作家,被葛蘭西稱為“世界主義”作家,他指出這種作家正是人民所唾棄的。
對于文學藝術的一些基本問題,葛蘭西都是用唯物辯證的、科學的思想方法進行研究的。
關于文藝的社會功用,葛蘭西既強調文藝的社會——道德價值,也不忽視文藝的審美價值。他認為文學藝術的對象是人民大眾,它的使命是為了文化與道德的革新,因此作家應肩負起“滿足人民的精神要求”, “培養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意識的責任”,作家應成為“民族的教育者”。但葛蘭西說“藝術就是藝術”,藝術有自己發生作用的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宣傳,它形象地映照歷史真實,使之升華為審美感受,成為群眾的精神財富和思想斗爭的武器。
關于文學作品的形式,葛蘭西也有論述。他認為內容就是貫穿于作品中的藝術家的情感,藝術家對生活的態度是其思想意識與歷史時代的結合。內容不能抽象地體現,必須熔鑄在藝術形式中,借助藝術手段表現出來。內容和形式是“二位一體,不可分割”的。
關于文藝批評,葛蘭西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任務在于研究藝術家、文藝與社會的全部關系,研究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文藝批評實際上就是道德、情感批評同審美批評的辯證統一。在論述文藝批評時,葛蘭西提出了“距離說”,他主張用批判的眼光,清醒地、客觀地審視“經典作家”的作品,不應把古人捧為圣賢,沉浸到他們的作品中去,陷于“迷戀”和“附和”,應當在思想和情感上保持一定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對經典作家作出正確的評價。
在對待文學遺產的問題上,葛蘭西主張批判地繼承,反對虛無主義的態度,認為“民族——人民的文學”不能離開以往的文學基礎憑空創造出來。
總之,葛蘭西對文學藝術的本質、社會功用、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審美批評的方法、尺度等文學藝術基本問題的論述是充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精神的,是與他生活的時代和他的斗爭實踐緊密相聯的,是符合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荷迦茲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葛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