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孟鄰 【本書體例】
韓邦慶
韓邦慶(1856——1894),字子云,號太仙,又號“花也憐儂”,也署“大一山人”,江蘇華亭(今屬上海)人。清光緒貢生,后屢試不中。曾任上海《申報》編輯,并自辦《海上奇書》文學雜志,開創報刊連載章回小說,每回自為始迄之先例。他又是吳語方言小說的開創者,長篇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為其主要作品。另有筆記小說集《太仙漫稿》,記敘當時見聞。
余友曹子甡(shēn伸)孫,自郾赴新鄭,道經長葛之孝子橋。或曰:是和尚橋也。蓋乾隆末年,里有郭孝子為和尚筑是橋云。
孝子幼喪父,母與某寺僧有私。孝子數幾諫,母內自慚,然不能絕。孝子知母之不能絕僧也,陰禁不令通。僧故善媚,捧匜(yǐ儀)沃盥,惟母所欲,母亦昵事僧,無所不至。自絕僧后,母日思望,居不安,食不飽,寢以成疾。孝子懼,反招致僧以奉,而母始瘳。
里故鄭地,溱洧環村北,阻僧所居寺。僧祈寒夜來,不免厲揭;既就孝子家宿,脛股若冰雪。母謂僧為已故,益痛惜之,自以腹燙貼令暖,齒震有聲,聞于孝子。孝子曰:“吾之忍而出此者,凡所以為母也。今若此,不為之所,且得重疾。”于是鳩工作橋。“孝子橋”以是名。他村相謾者,乃曰:“和尚橋”。
既而母卒,孝子既哭而息,仰天嘆曰:“吾之忍而出此者,凡所以為母也,母今死矣,吾將有以報吾父?!蹦艘灾S經召僧。僧至,即靈前手刃之。首官請罪。官廉得情,擬流三年。嗚呼!孝矣。
一說:“僧即孝子父,父故無賴,以事遣戍,祝發而逃。孝子請返初服,不許,然猶時歸家信宿,孝子陰衛護焉。橋當孔道,名濟眾橋,孝子借其家財以筑之,非有他也。
(選自《太仙漫稿》)
我的朋友曹甡孫先生,從郾城去新鄭,途中經過長葛的孝子橋。有人說這是“和尚橋”。約在乾隆末年,鄉里有一位姓郭的孝子為和尚修造了這座橋,等等。
孝子幼年時父親去世,母親與某一寺院的和尚私通。孝子多次勸告母親,母親心里自感慚愧,可是又不能斷絕私情。孝子知道母親不能斷絕,于是暗中禁止他們,不使他們來往。和尚向來善于獻媚,常常捧著臉盆為母親澆水洗手,母親想什么他就干什么,母親也親密地對待和尚,照顧得無微不至。自從與和尚斷絕來往后,母親每日思念巴望,睡不安,吃不下,漸漸成了病。孝子害怕了,反而把和尚叫來,讓他侍奉母親,而母親的病也才痊愈。
這鄉村是古代鄭國地方,溱河、洧河環繞著村子的北部。與和尚所住的寺院相阻隔。和尚在寒冷的夜晚來時,免不了要涉水過河,等到了孝子家,兩腿已凍得如同冰雪一般。母親認為和尚是為了自己才這樣的,越發心痛、愛護他,用自己的肚子貼著和尚的腿,想使他暖和起來,自己冰得牙齒上下顫動格格直響,被孝子聽到了。孝子說:“我之所以還容忍這種事,都是因為母親啊?,F在既然這樣,不為他提供一個便道,母親就將重新得病?!庇谑蔷图m合了工匠造了橋。“孝子橋”就因此而得名。別的村里有人對此詆毀謾罵,就稱之為“和尚橋”。
后來母親死了,孝子哭罷,對天嘆道:“我之所以對出現這種情況尚能忍受,全是為了母親啊。母親現在死了,我將要有所行動來報答我的父親了?!庇谑?,就以誦經、超度亡靈的理由把和尚叫來。和尚到后,孝子就在母親靈位之前親手將和尚殺死,并向官府自首,請求懲處。官府查訪了實情,按法判他流放三年。啊,孝子真是孝順啊。
另有一種說法是,和尚就是孝子的父親。其父原本是個無賴,因為惹了事情被遣送去服兵役,他卻落發為僧,逃回來了。孝子請他還俗,他不同意,可是仍然經?;丶易∷?,孝子在暗中保護他。這座橋正在大路上,名叫濟眾橋。孝子用家中的財產建造了它,并沒有其他的事情。
本篇小說刻劃了一個被封建孝道思想扭曲了人格的孝子形象。
從表面上看,孝子對母親真是夠孝的。他允許了和尚與母親的來往,而且為來往不便的和尚造了一座橋。好象為了母親,可以無事不做??墒呛髞韰s親手殺死和尚,而據他說,也是出于孝道。那么,都是為了孝,為什么前后行為如此判然不同呢?在這里,應該對孝子的“孝”,作一番辯析。
應該說,孝子的孝道,是同時對于父親和母親的。如果這是一個父母俱在的完整家庭,那么,孝子的孝道觀念與對于父母的孝行是一致的,不會發生矛盾。但問題在于,父親死后,母親又與和尚發生了戀情,而且到了一旦斬斷情思便無法生活下去的地步,那么,出于孝,孝子自然要完全服從于母親的要求,但這似乎悖背了對于父親的孝。由于對母親與對父親的雙重孝道無法調和,篤信封建孝道的孝子無法擺脫這一矛盾,以致引起心理的變態、性格乖張,最終導致人格的扭曲。
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母親與和尚之間存在著正常的愛情關系,但在當時,這是違悖禮教對于婦女所要求的“節”、“烈”觀念的。而且還是與應該排除于愛情世界之外的和尚有私情,這就更使當時社會難以容忍。所以,孝子一開始便對此持反對態度,只是出于對母親的無條件服從,他只好“招僧以奉母”,甚至專門“鳩工作橋”,為和尚制造方便。然而,這些都不是出于對母親愛情的理解,而是被迫之舉。連他自己也說:“吾之忍而出此者,凡所以為母也”。一個“忍”字,已可見出孝子心態。
理解了這一點,便不難理解孝子后來的殺人行為了。事實上,孝子另一種孝道——對父親的孝,也就是出于封建禮教而對母親再次戀愛的不滿——直存在,只是處于壓抑狀態。母親一死,他感到再也沒有任何掛礙了,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殺了和尚,手段的卑鄙與殘酷,正說明了他對和尚仇恨之深,內心所忍受的屈辱之烈。從孝子仰天長嘆的話中,我們可以體味到兩點,一是殺人行為完全出于對于父親的孝,孝子終于以此捍衛了封建禮教;二是這個殺人計劃已經蓄謀已久,一旦實現,孝子感到一種將要完成使命的快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孝子處于雙重孝道的煎熬與折磨之中,心態與人格不得不發生畸變,最終導致了他先恭順而后暴戾的行為。讀完本篇后,我們感到,表現為孝道的封建禮教,不僅使和尚喪生,而且使孝子失去人性,變得瘋狂、殘酷,這不正印證了魯迅先生“禮教吃人”那句老話了嗎?!
上一篇:和尚太守
下一篇: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