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黃鐘】人月圓·【越調】小桃紅·【雙調】折桂令》題解|注釋|鑒賞
倪瓚
倪瓚(1301—1374),元代著名書畫家、詩文作家、散曲家。字元鎮,號風月主人、云林子、滄浪漫士、凈名庵主、懶瓚、倪迂等。無錫人。自幼讀書。過目不忘,稍長,博覽群書,愛作詩,不事雕琢,善寫山水小景,自成一家。又善琴操,精通音律,與當時文人虞集、張雨等交誼甚深。至正初年,散財于親友,棄家隱居五湖三泖間,圖寫煙林、竹枝小品。元末兵亂,張士誠招之不出。存世散曲有小令〔黃鐘·人月圓〕等12首。
【黃鐘】人月圓
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臺①。鷓鴣啼處②,東風草綠,殘照花開。悵然孤嘯③,青山故國④,喬木蒼苔。當時明月,依依素影⑤,何處飛來?
【題解】
重登古跡越王臺,作者看到的是鷓鴣啼鳴,殘陽斜照,草綠花開,一派凄涼景象,見景傷懷,不禁悲從中來,一股吊古傷今之情油然而生。“傷心莫問前朝事”,似嘆似問,表現了作者對朝代更迭、今昔陵替的隱痛難忍的悵惘之情。
【注釋】
①越王臺——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為招賢納士而修建的高臺,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2)鷓鴣——鳥名,啼聲凄苦,似在說:“行不得也哥哥。”
③悵然孤嘯——心中惆悵,獨自悲嘆長嘯。
④故國——舊國,前朝。
⑤依依——輕柔的樣子。素影,指月光。
驚回一枕當年夢,漁唱起南津①。畫屏云嶂②,池塘春草,無限消魂。舊家應在,梧桐覆井③,楊柳藏門④。閑身空老⑤,孤篷聽雨⑥,燈火江村。
【題解】
這首小令所表現的是對往事的留戀和對今天的傷嘆。以往詩畫流連的生活是那樣美好,因而一經憶起,就為之心向神往。但往事不再,故園早已是一片荒蕪;現實的境況是孤身一人飄零在外,空老而不得志。全曲彌漫著惆悵與悲哀的情緒,令人讀后一掬同情之淚。
【注釋】
①南津—水的南岸渡口。
②“畫屏”二句——形容當年繪畫吟詩,流連光景的美好生活。畫屏云嶂,屏風上畫著云和山。
③梧桐覆井——梧桐樹覆蓋在井臺上。
④楊柳藏門——門戶被楊樹柳樹遮掩。
⑤閑身——清閑之身。空老,徒然老去。
⑥孤篷——孤舟的船篷,此指孤舟。
【越調】小桃紅
一江秋水澹寒煙①,水影明如練,眼底離愁數行雁。雪晴天②,綠紅蓼參差見③。吳歌蕩槳④,一聲哀怨,驚起白鷗眠。
【題解】
這是一首寫江上秋景的小令。淡淡寒煙,江水澄凈,綠蘋紅寥,色彩斑斕,畫面上遠景近景,動靜結合,歷歷可見。后半部寫舟人蕩槳,響起幽怨的歌聲,驚飛白鷗,則使畫面透出一股活力。作者是位著名畫家,這首小曲也可以稱得上是“詩中有畫”吧。
【注釋】
①澹——淺淡的樣子;澹寒煙,指水面上升起薄薄的霧氣。
②雪晴天——十分晴朗明亮的天。雪,指明朗,明亮。
③綠蘋(pín)紅蓼(liǎo)——泛指紅綠相間的水生植物。
④吳歌——江南地區的民歌。
【雙調】折桂令
擬張鳴善
草茫茫秦漢陵闕①,世代興亡,卻便似月影圓缺。山人家堆案圖書②,當窗松桂,滿地薇蕨③。侯門深何須刺謁④?白云自可怡悅。到如今世事難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杰。
【題解】
本支曲子為模擬張鳴善風格或作品所作。張鳴善,元曲家,本書有傳。曲中感嘆世事興衰,抒發隱逸志趣,也感嘆現實充斥庸碌之輩。不事雕琢,雅俗并用,有自然質樸之風,讀后頗能耐人尋味。
【注釋】
①“草茫茫”三句——意謂秦漢皇帝的陵墓長滿了荒草,朝代興衰,與月有圓缺的大自然規律一樣,不可扭轉。陵闕,皇帝的墓地。
②山人——山中之人,指隱士。
③薇蕨(jué)——兩種野菜名,可以食。
④“侯門”二句——意謂何必求見于權貴之家,山野風光就令人愉快高興。刺,拜客的名片;刺謁,即求見,拜見。
上一篇:虞集《【雙調】折桂令》題解|注釋|鑒賞
下一篇:馮子振《【正宮】鸚鵡曲·【正宮】鸚鵡曲·【中呂】紅繡鞋》題解|注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