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何其芳
四川省萬縣人。中國當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1938年夏到延安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過馬列學院教員,中國科學院文研所副所長、 所長和《文學評論》主編等職。 1977年病逝。
何其芳的寫作歷經兩個階段:1942年以前從事詩歌創作,是著名詩人。解放后致力于評論工作。其評論文集主要有《西苑集》、 《關于寫詩和讀詩》、《論〈紅樓夢〉》、《詩歌欣賞》、 《文學藝術的春天》等。何其芳在文藝的工農兵方向、新詩的形式、 文學典型等問題上都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主張。
關于文藝的工農兵方向問題,他認為: “在這個新的時代,在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新方向之下,中國的一般文藝作品必然要逐漸改變為以寫工農兵及其干部為主”, “并以他們為主角或至少以他們為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的主角”, “但是這并不等于在全部的文藝創作中就不可以有若干篇以小資產階級的人物或其它非工農階級的人物為主角的作品”,其中的關鍵在于能否“寫得正確”。這一認識回答了當時文藝界關于“小資產階級的人物可不可以作為文藝作品的主角”的爭論。
何其芳關注新詩的發展,并有較長時間的新詩創作實踐,在新詩的形式問題上,他提出了建立中國現代格律詩的主張。這一主張雖沒被實踐所驗證,但獨樹一幟,在理論上是有所建樹的。
何其芳的典型理論可以說是在對中外著名文學典型深入研究基礎上的科學抽象。他認為阿Q精神“并不只是落后的農民才有,”“從遭到了困難和失敗的剝削階級中間、從落后的人們中間,都可以產生阿Q精神”,不同階級的阿Q精神盡管存在形式上的差異、本質上的不同,但還是有“相同之處”,因此“典型性并不等于階級性”。此外,他還提出了著名的典型“共名”說,認為“一個虛構的人物,不僅活在書本上,并且流傳在生活中,成為人們用來稱呼某些人的共名,成為人們愿意仿效或者不愿意仿效的榜樣,這是作品中的人物所能達到的最高的成功的標志”。
何其芳批評理論的重要特點是注重準確地理解與宣傳毛澤東文藝思想和黨的文藝政策,研究創作實際,勇于探索創新,涉及領域較廣。但因歷史的局限,在一些文章中也有理論上的失誤。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伽達默爾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何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