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馬里坦
雅克·馬里坦(Jacqu-es Maritain,1882—1973) 法國哲學家,新托馬斯主義哲學及其美學的代表人物。早年獲巴黎大學哲學碩士和科學碩士,曾任巴黎天主教學院哲學教授(1916—1939)、美國哥倫比亞與普林斯頓大學特邀教授(1940—1944)、法國駐梵蒂岡大使(1945—1948)。
馬里坦早年信仰柏格森哲學,信奉新教,1906年改信羅馬天主教,對柏格森哲學表示失望,轉而接受中世紀托馬斯的學說并畢生研究和宣傳托馬斯主義,成了現代新托馬斯主義的頭號人物。馬里坦一生勤于著述,僅論著就有六十余本之多,哲學方面的主要有: 《哲學概論》 (1920年)、 《完整的人道主義》 (1936年)、 《意識問題》(1938年)、 《人與國家》 (1952年)、 《美國回憶錄》(1958年)《道德哲學》 (1960年)等。
馬里坦的新托馬斯主義哲學作為天主教的神學唯心主義是以信仰上帝的存在為中心的。其思想特征就是把神學和哲學、信仰和理性結合在一起。在本體論上他主張,存在的本質就是“存在之作為存在”的實在,而最純粹的實在就是主宰萬物的上帝;在認識論上他認為,感覺無法得到實在,唯有上帝賦予人的靈魂,即“理智之光”(或“能動的理智”)才能得到實在,這種“能動的理智”從自身創造出它的對象,但這種“理智之光”還不能認識上帝,唯有一種神秘的“創造性直覺”才能把握上帝,而詩和藝術的活動則體現了這種神秘的“創造性直覺”。以此為出發點,馬里坦對詩和藝術進行了美學思考,從而推出了他新托馬斯主義的美學思想。
他認為,上帝是詩和藝術活動至高無上的主宰,詩和藝術必須為上帝服務。他的美學論著也很多,主要有《藝術與經院哲學》(1920年)、 《詩的境界及其它》(1935年)、 《詩和神秘小品的界限》 (1935年)、 《詩的狀況》(1938年、與其夫人合著)、 《藝術和信仰》 (1948年)、 《在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1953年)、《藝術家的責任》 (1960年)等,其中《在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一書是馬里坦美學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馬里坦在美學方面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就是藝術和詩的各自特點以及作為能動的智性表現的詩的創造性直覺。他認為,藝術是人的一種心靈活動,其特點是創造性,這就是說,它是創制作品的。而詩不是指狹義的寫出一行行詩的特殊藝術,而是指廣義的原始的活動,是事物的內在存在和人類自我的內在存在的溝通,這溝通就是神的啟示,因而,詩是一切藝術活動的隱秘的目的之所在。馬里坦進而指出:詩的源泉是一種精神的無意識,這精神的無意識是一種作為靈魂全 力量根源的精神的創造性活動,這種活動的體現要通過先驗的、前意識的、非理性的智性(能動的理智或理智之光),因而,這種活動的體現是無意識的,而這種活動的被認識則要通過直覺。因此,詩一方面要憑借先驗的智性(理智之光),另一方面又要憑借直覺。在馬里坦看來,詩的直覺是一種創造性直覺,它一方面轉向自我運行,但又不構成作品的精神,也就是說、它超越了藝術的特點,另一方面,這種創造性直覺又來自于靈魂固有的自由、想象的能力和智性固有的力量,因而,它不能加以學習、訓練和改造。馬里坦進一步指出:科學以作為本質的“存在”為對象,藝術以被制造的作品為對象,而詩則沒有對象,詩的精神的創造性是自由的創造性,它不受任何事物的制約,詩只有一個要求,即去表現直覺的認識,因而,美并不是詩的對象,美并不規定詩,詩也不從屬于美,美只是詩的關聯物。馬里坦還指出:藝術是詩的直覺進入實踐的產物,因而,詩永遠支配著藝術,詩是藝術的原始規則。
總之,馬里坦的新托馬斯主義美學是立足在其宗教哲學之上的,它的實質就是一種宗教詩學。馬里坦盡管在他進行美學思考時,曾公開表示過對柏格森哲學的不滿,但在他具體闡述其美學見解時,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柏格森神秘的直覺主義的影響。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馬爾科夫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