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省會的定位,如太原于山西,濟南于山東,南京于江蘇,都由歷史形成,很難變更。唯獨河北例外,省會像是一頂沒號的帽子,戴在誰頭上都可以。清初(1659年)建直隸省,設在冀南的大名,1729年搬到冀中的保定。洋務運動興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冬在保定,夏則天津。隨著現代工業發展,國民目光投向海洋,九河下梢的天津自然成為河北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重心,眾望所歸。但是軍閥混戰了,受槍桿子挾持,1928年6月20日直隸改河北省,直系的商震要遷回保定,天津80萬市民通電反對,七月仍定為天津。霸占一方的白崇禧不干,十月改定北平。奉系入關,1930年張學良改回天津。1935年漢奸們搞“華北自治”,在日軍威逼下,南京政府又決定遷回保定。1937年七七事變,省長鹿鐘麟南逃,省政府偏安太行山南段深山的小村賀家坪。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成立,1958年省會又回到天津,1968年省革命委員會改建在石家莊。二百多年十三次搬遷,不僅給歷史地理出難題,而且把畿輔重地河北也搬窮了。
1958年省會第四次遷回天津,我也跟著來了,上河北大學,住八里臺。放下行李就去找省文聯,業余作者的組織。天津街道不直,七扭八歪,終于找到和平區營口道58號,一座小洋樓,門口兩副牌子,一個是“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一個是“蜜蜂月刊雜志社”。門衛老邊是原冀中文工團的鼓師,看我在門外徘徊良久,出來嚷道:“走,走,這兒不賣蜂蜜,別處去!”。我說明來意,老邊笑了,說:“從掛牌子那時起,天天有人提著瓶瓶罐罐來打蜂蜜。我就說俺們這的蜂兒不吐蜜,只吐字。買一本雜志看看吧,有滋有味的。”
不久得知,天津市并入河北省后,本著一省一刊的原則,《蜜蜂》并入天津的《新港》,帶走幾個編輯,鐘鈴、韓映山,剩下的人辦一個理論刊物《文藝哨兵》,北戴河會議后,講起階級斗爭。河北作家歸屬天津作協,那時各省不設作協,一個大區設一個中國作協的分會,沈陽、天津、武漢、上海、西安、重慶。沒了《蜜蜂》,我們這些蜂兒沒了蜂巢,沒著沒落的。作者與刊物的關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省委宣傳部部長遠千里寫過一篇文章《談刊物的風格》,重點講田間、梁斌、孫犁等作家的風格就是刊物的風格,也談到刊物和作者相互依賴,互為因果。
沒料到《新港》想在前頭了,正抓緊與河北作者聯系。老一代作家不存在這一問題,天津文藝界上層本來就是老冀中的班底,王亢之、王林、方紀、孫犁,與遠千里、路一、梁斌本來就是一家人,一個戰壕的戰友,親密無間。重點是團結青年作者,從省文聯抄來名單,一一落實,連我這芝麻粒小作者也不忽視。一天《新港》編輯部主任阿鳳同志來到中文系,要找堯山壁,辦公室查無此人。那時我還偷偷摸摸寫,用的是筆名。開學伊始,系領導就宣布中文系培養目標是研究人員,大、中學教師,文學創作是不務正業,隔三差五就敲打兩下,還舉例說明,某一屆有個阿樂,不專心學習,寫什么詩,末了還不是教中學去了。
有同學猜測可能是我,進圖書館不怎么借大部頭,光看文學雜志。辦公室傳喚,說有個叫阿鳳的找我,同宿舍的以為是我搞對象,尾隨而來。進門一看是個半大老頭兒,臉上還有一塊大胎記。我心里很激動,知道阿鳳是個男同志,天津作協理事。剛讀完他的《散文二十六篇》,又新買了一本《在崗位上》。
阿鳳同志很熱情,自報保定府人,還說了幾句家鄉話,一下子沒了距離。說河北有個光榮傳統,寫農村題材的多,但寫工業的少,來到天津是了解工業的好機會。咱們國家的政體是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你年輕敏銳,可以下工廠寫東西。正好系里接到教改通知,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我們年級正在飛龍橡膠廠參加技術革新,讓我找幾個同學寫點什么。稿子寫好了,經阿鳳同志手把手修改,在《新港》選發了一組,有散文、特寫、小小說,署名河北大學中文系創作組。系里覺得光彩,從此我的創作由地下轉到地上了。
不久阿鳳同志又通過中文系給我派了個活兒,到光復道食品店,跟在全國勞模張士珍身邊體驗生活,同去的還有相聲演員蘇文茂。天津老百姓都認識他,一出場準會喧賓奪主,只好留到店里。我一個半大小子,跟班拉車正合適。工作一天就徹底服她了,光復道兩千多戶,男女老少沒有不認識的,見了誰都有話說,不笑不說話。一天多少菜,分多少車,心里有數,公平分配,保證家家不斷頓,人人有菜吃。貨少時一顆白菜分四份,只要她出面,誰都沒怨言。更令人驚奇的是她有一門絕活兒,拿菜一手準,算賬一口清,看一眼秤星隨口說出價錢,分厘不差,那時候中國還沒有計算器,全憑腦子。拉車送菜是個力氣活,一車又一車,一趟又一趟,裝裝卸卸,連我都覺得累,何況她一個女同志,十年如一日,一人風雨,方便千家,頗受感動。寫總結時,我說出力出汗不出文思,不像蘇文茂時不時甩出一個包袱。阿鳳同志說,初來乍到,還是對生活不熟悉,對群眾語言不熟悉,熟才能生巧。這句話讓我記了一輩子。
怎樣才能熟悉城市,掌握工人語言,阿鳳同志帶我到了第一工人文化宮,一位女館長介紹了幾位工人作家成長的過程。我看過萬國儒的《龍飛鳳舞》,張知行的《巧大姐》,飛鴿自行車廠工人詩人劉中樞的作品。當時的天津工人文學社與上海工人文學社齊名,是中國文苑的一支并蒂蓮,工人作家的搖籃。中國工人作家有多少?有人說兩萬,上海的胡萬春,天津的萬國儒。女館長說,其實天津第一個工人作家是阿鳳,產業工人,當過火車司爐,辦過《鐵路工人》報。天津工人文學社從孕育到成長,他出力最多,是個老母雞,光下蛋不“個個大個個大”地叫。
1962年大學畢業,申請回冀南農村,臨行前到《新港》辭別,阿鳳同志和幾個編輯都支持。以后省市分開,來天津的機會少了,可是常常心向天津,難忘《新港》,是我文學起步的地方,阿鳳同志是我文學路上第一個貴人。有了作品,總是先投給那里的報刊,以為回報。有時給《天津文學》的稿子少了些,是因為幾位從前的同事、同學在那里負責,不想為難他們。我當過編輯,管過刊物,深知搞創作的人當編輯常常遭人非議,“交換文學”。作品沒有十全十美的,難免人家說三道四。我愛《新港》和《天津文學》,不愿意人家說它一個不字。刊物期期都看,越看越好看。
在勸業場的日子
十年沒見,天津巨變,大了,高了,樓群崛起,層戀疊嶂,把昔日建筑比得矮小簡陋,灰頭土臉。但是就像一切會議合影,要拍今日天津全家福,這些時尚后生,俊男美女,都得乖乖地后排站著,眾星捧月一樣,把一些老面孔舊衣衫讓到前排中間,比如勸業場、金融街、五大道,它們是城市的長輩,天津的品牌和衣缽。
我大概是最早寫勸業場史的人。1958年寫“五史”:村史、家史、廠史、公社史、連隊史,我們河北大學中文系幾名學生,奉命來到勸業場,一住仨月。從八里臺穿過五大道,滿眼小洋樓,疑似出了國。踏上和平路,商鋪鱗次櫛比,燈箱光怪陸離,有軌電車叮叮當當開過,好像兒時廟會上,看到拉洋片的西洋景。和平路與濱江道交叉口的勸業場,在周圍建筑中鶴立雞群,六角塔樓,七層高,八面威風。內部中空迴廊,過橋相連,四角有電梯,乘上有騰云駕霧的感覺。一二三層是商鋪,原有300家,已經公私合營。四五六樓包括天華景戲院、天宮影院、天露茶社、天緯保齡球社等八個天字頭的娛樂場所,天津“八大天”可與上海大世界媲美,亦有“不到勸業場,枉來天津衛”一說,是北中國的商業旗艦。
勸業場還與石家莊有歷史淵源,業主高星橋是井陘煤礦津保銷售處長,煤礦是德國人開的,一戰德國戰敗,接受巨額資產,興建了勸業場,地屬法租界,初名法國商場。在天津作寓公的慶親王載振是股東,題詞:“勸吾同胞,業精于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高星橋中意,各取一字,請沽上名流華世奎為“天津勸業場”書匾,每字三尺見方。華世奎乘酒興揮毫,一氣呵成,顏魯公體,蒼勁雄渾,氣吞山河,襯以金地朱印,燦然生輝,如今成了國家級文物。當初五個字五百大洋,能買二百五十袋面粉。
當時寫史要用階級斗爭觀點,資本家的剝削史,勞動者的斗爭史。城市商業于我很新鮮,寫作很用心,寫一篇展示一篇。有位女職工看上我的文采,托調干生張大姐牽線。張大姐問我后回話:“那傻小子情竇未開呢。”其實是情有別戀,天天晚上天華景看京戲入了迷。自幼農村看土臺子,中學登臺六年,學梅派青衣。1957年出版的《京劇劇目初探》,一千三百八十三出戲,我青少年時期絕大部分看過。在邢臺認識了齊嘯云,天津人,下放勞動,組建山區慰問團,我跟著跑臺口。她說天津是京劇的三關口,闖不過天津成不了角兒,天津戲迷是把關的,最有學問。果然,天華景的戲迷給我上了一課又一課,每次叫好起哄都在藝術的節點上。在這里完成了我由看戲到聽戲的轉變,懂得了角要看熟,戲要聽舊。
那一階段我正迷上奚嘯伯。天津也是奚先生的福地,十九歲在中和戲院下海,與陶默廠(讀安)唱《武家坡》,還一度定居天津,這里有他許多朋友和粉絲。后來到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常來天津演出,不在天華景,在中和大戲院、新華禮堂。來津必唱《楊家將》,一趕三,前令公、中寇準、后六郎。先生先天不足,音窄量小,就揚長避短,絕處逢生,創造一種獨異嗓音,渾厚柔婉,清澈圓潤,人稱洞簫之美。尤長一七轍,因為難唱,別人繞道走,先生也輕易不唱。我跟天華景一位老經理說了,他常帶我出去看戲,莫非傳言過去,先生演了一出《焚綿山》,“春草青青隱翠溪,老母叮嚀結草衣”,二十句一韻到底,果然名不虛傳,鼻腔共鳴,膛音充沛,低回凝重。這是一出馬派劇目,比較起來,馬連良美聲在空中飄蕩,奚嘯伯是在地上行吟。聽得我如醉如癡,過足了癮。
另一個常串門的地方,是天祥商場一樓古舊書店,與勸業場相鄰。午睡、晚飯后、星期天的時光大部分打發在那兒。那時實行糧食定量,吃不飽,一進天祥就興奮起來,書能充饑。舊書架像黃土地的田畦,放手刨,盡情翻,像在老家溜山藥、拾花生。逮住本好書,有錢就買,沒錢可以賒。舊書便宜,角兒八分的,得一次稿費就抱回來一摞。只要沉下心來,還真能淘到寶貝撿到漏兒,慶幸到手的有一本董西廂,一部樂律全書,一套1928年創刊、劉豁公編的《戲曲月刊》,還湊齊了全部河北梆子演出劇本及曲譜,至今還供在我書房的重要位置,常常伸手翻看一下,找回勸業場那段美好的日子。我的藝術修養最初來自舞臺,戲曲把歷史和書籍篩選和濃縮,典型化了,是一部彩色和立體的書。后來不唱戲了,也不寫戲了,但是一些戲的元素,比如簡潔、樸素、幽默、雅俗共賞,都融進詩歌、散文創作里。
上一篇:《牙屯堡的黃昏》鄧朝暉散文賞析
下一篇:《石泉繞舍有清音》董利榮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