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觀照
人對事物審美特性的觀察、體驗、判斷、審視等的特有的審美心理活動。觀照是英文contemplation的意譯,原指注視、沉思、期望,一譯“靜觀”。
在古希臘,柏拉圖即已使用觀照一詞,指對美尤其是理念世界美的審視、回憶,認為只有天才處于迷狂狀態回憶、觀照到理念世界的美,才能獲得最高的美感,所以審美觀照,是心靈聰慧的人的一種特殊的能力。神學美學家普洛丁認為美是對理式即神的分享,人的感官感覺不能獲得這種最高的美,只有通過天賦的心靈、理性去觀照,才能認識、分享神這一最高的美,本質的美。黑格爾所論的審美觀照是指對自然美、藝術美進行欣賞、分析、判斷改造的心理過程和能力,并觀賞自己的性格在這些外在事物中的復現,因此審美觀照的過程既是認識的過程,又是能動創造的過程。康德、克羅齊等人所說的觀照是指人在審美中同其它事物不發生聯系的,同事物內容、利害、概念無關的純粹的孤立絕緣的欣賞活動,以期達到恬靜的怡然自得的境界。叔本華認為美是理念的表現,因此,人的審美觀照不是認識事物的現象,而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即理念,認為人通過對美的觀照,可以消除物我之間的差別,達到物我合一的忘我境界,以暫時解脫人生的痛苦。所以在美學史上,人們對審美觀照的性質、功能有著不同的理解。
審美觀照不同于一般所指的審美活動,它不是被動的感知,而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審美感受,它以對事物的審美特性的直覺為心理特征,不同于對世界的純科學的理性認識,也不同于對世界的功利上的需求,而是由積淀著理性內容的審美感受經過知覺、想象不由自主地受美的對象的感染,在剎那間領悟到感情上的滿足和喜悅,從中體驗到自由,并在審美中肯定自身的本質力量。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理解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