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啟蒙主義
指十八世紀法國、
英國、德國、意大利等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高張“自由、平等、博愛”的旗幟,反抗封建專制、傳統勢力和教會權威,喚起民眾覺醒所進行的文化教育運動中形成的美學思想主張。
十八世紀歐洲各國社會發展很不相同,有的國家資產階級力量較弱小,有的國家資產階級力量較強大,但總的歷史趨勢是社會革命的任務歷史地落到新興力量的代表資產階級的身上。啟蒙運動是適應這一歷史需要,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導,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啟蒙運動在哲學上的主張表現為兩種傾向:英國啟蒙運動者主張經驗論學說。以培根、洛克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經驗論者認為外部世界是經驗的基礎;以貝克萊、休謨為代表的唯心主義經驗論者則否認經驗來源于外部世界,認為外部世界僅是感覺和表象的總和。法國、德國的大部分啟蒙運動者推崇理性,認為感性知識不可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世界,獲得可靠的知識。啟蒙運動以前的美學僅從哲學的本體論的角度涉及美、丑等主要范疇,而且美學一般與藝術發生密切的聯系。到了啟蒙運動時期美學已構成哲學的一個分支,而且由美學的本體論發展到美學的認識論。啟蒙運動的美學不僅開創并深入研究了諸如審美趣味、優美、崇高、模仿等審美范疇,而且在美學史上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是德國啟蒙運動者鮑姆加通給美學以命名。從此,美學才逐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真正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由于啟蒙運動席卷了整個歐洲,涉及到眾多的國家,加之啟蒙運動思想家各自的哲學基礎不同,所以,在美學上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和特點。
對于美的本質研究,法國美學家狄德羅提出“美是關系”的著名觀點。他肯定美是客觀的,存在于現實事物的關系之中,這是美學史上的一大進步。英國的啟蒙運動者已不局限于美是什么的探討,而是對美進行分類的研究。夏夫茲博里將美分為三類:一是形式的美,諸如金屬、石頭和人體美;第二是從能創造出其他活生生的美的形式之中獲得的美,諸如藝術創造的美,它高于形式美。第三是最高級的美,他說: “這種美不僅賦予我們通常所謂的形式,而且還賦予能賦予形式的形式本身?!?“它包含著智慧賦予形象的全部美?!惫嫔衙婪譃閮深悾航^對的美和相對的美。絕對美是自然界的物體,幾何圖形所體現的美;相對的美是摹仿性藝術的美。啟蒙運動時期的美學對優美、崇高等范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切斯特菲爾德在其著名的《給兒子的書信》中較早地提到優美。但是,把優美這一范疇引入美學的研究,首先是從英國美學洛克開始的。在他看來,優美就是自然和諧之美。這一范疇由英國傳入德國,形成當代美學的一個主要審美范疇。崇高一詞是古羅馬修辭學家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中最早提出來的。英國美學家柏克把崇高引入美學作為審美的范疇。他認為人有兩種基本情感,這就是自我保全和互相交往,自我保全與痛苦有關。崇高能引起一種痛感,當危險消失后,痛感便轉化為一種愉快。他的這一思想給德國古典美學家康德以直接的影響。
審美趣味在啟蒙運動的美學中,具有突出的地位。雖然趣味一詞在十五世紀和十七世紀曾在不同意義上使用過,但審美趣味作為審美范疇,是啟蒙運動時期提出來的,許多美學家如英國的休謨、柏克、哈奇生,法國的愛爾維修、狄德羅、盧梭,德國的溫克爾曼、萊辛等人都把審美趣味作為認識的范疇,作為感性、知性和理性的某種類似物來加以探討。英國美學家休謨認為美不是對象的屬性,而是人主觀愉快。這樣在他看來,審美趣味在審美中起著決定的作用,但是,雖然人的這種審美判斷能力各不相同,但不能說沒有統一的客觀標準。柏克認為審美趣味涉及感官、想象力和判斷力三種心理功能。這說明啟蒙運動時期的美學已注重從人的生理、心理方面較為廣泛地研究美學問題。法國啟蒙運動者伏爾泰認為審美趣味和天才之間存在著區別。審美趣味是辨別美丑的能力,天才則是創新的能力。莎士比亞是天才,但卻缺乏審美趣味。啟蒙運動者看到了審美趣味中個別與一般的矛盾。這些矛盾成為康德美學研究中的主要內容,他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的公式。
啟蒙運動的美學中,對藝術本質的研究,基本遵循古希臘的“摹仿說”,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摹仿。但這種摹仿已不是機械地對現實的摹仿,而是把摹仿與情感聯系到一起。法國啟蒙運動者迪博說:“對象的摹本應該是在我們心中引起對象本身也能引起激情的那種摹本?!睂λ囆g分類的深入研究也是這個時期美學的特色之一。法國美學家萊辛在其著名的《拉奧孔》中對詩與畫作了區分。他把時間和空間作為藝術分類的根據,認為詩是時間的藝術,而畫則是空間的藝術,由于啟蒙運動重在思想文化教育,所以美學家一般都把藝術當作啟蒙教育的手段來對待,基本肯定藝術的社會功用。但法國啟蒙運動者盧梭卻認為藝術傷風敗俗,主張擯棄一切藝術,這不能不說是他的片面。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南社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商品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