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任性而發
為了反對明代詩文創作中的復古主義流弊,公安派袁氏三兄提出了“性靈說”的創作理論。袁宏道在《敘小修詩》中說的“任性而發”就是這種創作理論的綱領。 “任性而發”強調的是“見從已出”, “率性而行”,實質是強調表現自我的真實。在自我中又是自我的“性”,即自我的心靈最重要。這是他審美實踐的信條,也是評詩論文的標準。他們以推重其弟袁中道的詩,因為那些詩“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自己胸臆的標志是“情”,袁宏道強調真情、真聲,反對粉飾蹈襲,他特別欣賞小修詩中的疵處,因為正是這些疵處顯示了詩人的本色。他認為流傳于閭閻婦人孺子中的《擘破玉》、 《打棗竿》之類,雖是無聞無識之人所作,但因為是真人們作的“真聲”,因此歷久不衰,為人傳唱。 “任性而發”這種理論觀點在當時最大的意義是對詩歌表現性情真實的強調,把真實作為取得藝術美的前提條件,這無疑是正確的,特別在明代復古文風很盛的時候,更顯出“任性而發”這種創作理論的進步性。 “不效顰于漢魏,不學步于盛唐,任性而發,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欲,是可喜也!”這就是袁宏道反復強調的理論中心。
“任性而發”是對創作主體性的推重, 也是對創作的獨創性的張揚。因為各人有各人的性,只要各人使自己的“性”“信口而出,信口而談”,不拘格套,獨抒己見,就可以避免創作上的雷同,就會顯示自己的真面目,這就是所謂審美的獨創性。獨創性是離不開主體的創作個性的,沒有個性,也談不到獨創性。 “任性而發”就是企圖通過創作個性去實現文藝創作上的獨創性,這也是有道理的。但就這種理論的實質來說,把人的主觀的“性”看作文藝的第一源泉,這卻是唯心的,實踐起來,使文學日漸脫離現實。三袁中的袁中道死得最晚,他雖然沒看到“性靈說”的有害影響,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性靈說”提出之后, “境無不收,情無不寫,未免沖口而發,不復檢括”,并頗有感慨地說: “而詩道又將弊矣”。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什克洛夫斯基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