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味外之旨,韻外之致
唐人司空圖論詩主張。所謂“韻”、“味”,司空圖自己的解釋是: “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江嶺之南,凡是資于適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鹺,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華之人以充饑而遽輟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與李生論詩書》)司空圖這里只作了比喻性的描述。其實,用“味”、“韻”以評畫品詩,由來已久。六朝時的范曄、陸機、劉勰、鐘嶸曾以“味”論詩,其中以鐘嶸的闡發較為系統。其《詩品序》言: “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將賦、比、興三者“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致也”,而“理過其詞”,缺乏形容性,必然“淡乎寡味”。鐘嶸的“味”論,主要是針對魏晉以來玄言詩“理過其詞”之弊而發的,強調的是以景傳情,形象生動,含蓄蘊藉。司空圖的“味”則是劉勰、鐘嶸以來的“味”論的進一步發揮,由詩內之味,擴展到“味外之旨”。“韻”,本指音韻。六朝以來,始用于品人品畫。如《世說新語》中常用“風韻”、“神韻、” “氣韻”“逸韻”等等,南朝謝赫《古畫品錄》定作畫六法,則“氣韻生動”居首位。 “韻”的含義于是由人的氣度、韻致,延伸到藝術形象的生動傳神。這樣,“韻”作為審美標準。逐漸成為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之最高范疇。司空圖的“味外之旨,韻外之致”,與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思大同小異,其核心思想是要求藝術達到虛與實,顯與隱,有限與無限有機統一的完美境界。以實寫虛, 虛實結合,不可求之于形象之中,而當求之于形象之外,其“韻”“味”如水月鏡花,興象玲瓏,“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以顯含隱,顯隱有致,要求藝術創作“離象得神”。誠如清人鄭績所言: “何為味外味,筆若無法而有法,形似有形而無形,于僻僻澀澀之中,藏活活潑潑地……只以意會,難以言傳,正謂此也”其“韻”、 “味”如空中之音,不可直尋,只憑神悟。虛實結合,顯隱有致,便可在有限的藝術觀照里,蘊含無限的悠遠情思,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按這種主張看,藝術創作不宜太實太執著,通過具體的感情的物象描寫,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做到含蓄空靈,余味無窮。司空圖這種以有限求無限的含蓄空靈的美學追求,發展和豐富了中國的傳統美學,它對王夫之、劉熙載、王國維的“意境”說,嚴羽的“妙悟”說,王士禎的“神韻”說都有十分明顯的影響。但它過于追求空靈的傾向,在藝術批評上必然把直面生活的激昂慷慨之作,排除在佳作之外,因而也有不利于文學發展的一面。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同形同構說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唐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