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悲劇沖突
是構成悲劇本質、反映悲劇歷史必然性的矛盾構成狀態。悲劇是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身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挫折、磨難和奮進。它是人類邁向自由王國所經歷艱難歷程的歷史見證。作為矛盾結構,悲劇沖突在審美領域中表現的最為激烈、最為復雜。它不同于優美的審美對象, 各種差別顯現為和諧、寧靜、協調、安穩的結構狀態。悲劇矛盾常常表現為不和諧、動蕩、反協調、對立的結構狀態。
西方美學史上,有許多文藝理論家、美學家對悲劇沖突問題進行過有益的探索。他們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來論及悲劇沖突,并把這一問題的解決,看作是認識悲劇本質及特征的關鍵所在。黑格爾曾對悲劇的沖突作過理論分析。黑格爾把悲劇看作是最適合于表現事物辯證法則的藝術形式,充分強調矛盾沖突在悲劇中的作用。黑格爾指出,悲劇的本質是兩種對立的倫理觀念之間的沖突和調和。悲劇中的矛盾雙方是兩種倫理力量的代表。這兩種倫理力量就其自身來說都是正確的,帶有倫理上的普遍性,但是用歷史的眼光來看他們又都帶有各自的片面性,即它們都堅持自己的片面要求而否定對方的同樣是合理的要求,這就構成了不可調節的悲劇沖突。消解悲劇沖突的辦法是,使雙方受到懲罰、遭到毀滅,在這懲罰和毀滅中雙方都揚棄掉自身的片面性,從而使矛盾沖突得到和解,永恒正義得到伸張。黑格爾用兩種片面的倫理力量的沖突來解釋悲劇,抹殺了悲劇沖突中正義與非正義、善與惡、革命與反動的不可調和性,混淆了悲劇沖突的歷史善惡標準。拉薩爾曾把悲劇的沖突理解為“觀念的無限的目的和妥協的有限的狡智之間的辯證矛盾”。叔本華則將悲劇看作是人生痛苦和災難的必然結果。他認為生命意志的沖動是一種盲目的、非理性的力量,生命意志無窮無盡、永不休止地追求著欲望的滿足,這樣就使人生充滿了永遠不能滿足欲望的痛苦,所以人生無法逃避悲劇的命運。尼采后來進一步發展了叔本華的思想,認為悲劇沖突根源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對立結合之中。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科學地闡發了悲劇沖突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指出,悲劇性的沖突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矛盾沖突。悲劇沖突根源于兩種社會力量、兩種歷史趨勢的尖銳對立矛盾,以及這一矛盾沖突在一定歷史階段的不可調和性,因而必然導致悲劇人物的失敗和毀滅。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悲劇沖突必然性的論述,跟已往一切舊悲劇沖突必然性的理論劃清了界限,第一次把悲劇沖突明確地置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點上。
由于矛盾的主導方面不同,悲劇沖突大致有兩種構成情形。一種是新事物、新生力量與現存秩序及其維護者的悲劇沖突。在人類歷史實踐進程中,人類具有不斷超越現存的力量,這種超越力量雖然代表著歷史必然的進步要求,但在特定的階段尚不能實現這一超越,因而遭到現存勢力的否定,新生力量遭到舊勢力的壓倒或摧毀。這種悲劇性沖突體現著人類實踐前行路程上所要付出的巨大歷史代價,它激發人類走向自由的必勝信念,產生撼人心魄的崇高美感。另一種悲劇沖突是表現于舊事物、舊制度的悲劇結局之中。在一定歷史階段上,曾經是先進的、合理的社會力量、社會制度開始轉化為舊的、保守的力量,因而與社會必然發展的歷史進程構成矛盾沖突,但是,當它還沒有完全喪失自己的存在的合理性時,這樣它的代表人物的毀滅也就具有一定的悲劇性。此外,舊事物的悲劇,也可能產生在舊世界內部的矛盾對抗中。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悲劇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悲劇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