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徐渭
字文清,更字文長,號天池上人、青藤道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詩人。著有雜劇《四聲猿》,戲曲論著《南詞敘錄》,詩文《徐文長集》。其詩、文、書、畫都有相當造詣。
徐渭是明代浪漫美學思潮的一位代表。他提倡釋放本真個性,沖決陳規,反對復古主義與儒家禮教。他認為宮廷與文人藝術缺乏生機,真正的藝術在于民間。戲曲不應當片面追求形式因素(如宮商、音律),而應當保持“順口可歌”、自然天成、通俗易曉的民間風尚。他推崇明代民歌“此真觸物發聲,天機自動”。民歌的永恒藝術魅力源于人的本真之心。這與李贄的“童心”說有相通之處。
他特別強調藝術的情感力量。認為藝術創作起于本真之“心”,“從人心流出”, “出于己之所得”。藝術的目的在于“感發人心”,從情感上感染人。藝術的效果在于令讀者如冷水澆背、陡然一驚,即從現實的麻木境遇中驚醒過來,驀然領悟了自身真實存在。這樣的作品方達到“興觀群怨”這一要求。可見他雖然注重藝術的社會功能,但強調必須寓于其情感魅力之中, 以情動人。
他對本真之心的規定也延伸到繪畫與書法理論中。認為繪畫應“不求形似求生韻”,真正的繪畫應追求神似、神韻,不能沾沾執持于外在形式上。書法創作同樣不能偏重技藝,要“心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關鍵在于從本真之心出發體悟宇宙自然的內在生韻。但真正的書法并不排斥技藝,而要求“心手盡之”,即內在生韻與技藝達到通融渾一佳境。
徐渭反復古、重情感、求個性的美學傾向,對宋明理學和儒家理性論美學具有積極的批判意義,對后世的影響是有益的。但有時流露出輕視藝術形式、技巧的偏頗。
上一篇:文藝美學研究·形象思維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心之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