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內(nèi)蒙古10年,第一次真正地用腳步去丈量這片118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地。
在長達十余天的旅行中,每天都在馬不停蹄地行走,這片大地之于生命的意義,便在這樣的行走中清晰浮現(xiàn)。從有著風(fēng)起云涌戰(zhàn)爭歷史的烏蘭浩特,到處處有民歌傳唱的廣袤科爾沁,而后一路向西,抵達陰山腳下黃河水澆灌的富饒的巴彥淖爾;從北向南,從東向西,穿越幾千公里,行經(jīng)科爾沁草原,俯瞰庫布齊沙漠,遍覽河套平原,追隨黃河浩蕩足跡。這蜿蜒起伏的大地,如此波瀾壯闊,氣象萬千,以至途中行走的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卻不忍心閉眼休憩片刻,只怕錯過轉(zhuǎn)瞬即逝的夕陽,或者變幻莫測的云朵。我只想看一眼,再看一眼,仿佛自己無意中闖入一片神圣的高原,這突如其來的永恒之美,瞬間將我俘獲。
在定居內(nèi)蒙古最初的兩年,我曾在《呼倫貝爾草原的夏天》這本書中,以外來者的好奇視角,書寫過這片與我泰山腳下的故鄉(xiāng)迥然不同的大地。但很快我便發(fā)現(xiàn),這種獵奇似的寫作不能長久,于是我放下筆墨,用五年的時間,以“鄉(xiāng)村三部曲”的形式,孜孜不倦地描摹我童年的故鄉(xiāng)。在此之間,所有關(guān)于內(nèi)蒙古大地的寫作素材,都以寶藏的形式,深埋在某一個地方,只等某一天,山洞豁然打開,我走入其中,看到已與生命融為一體的閃爍的珠寶。當(dāng)為故鄉(xiāng)寫完第四本書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三部曲”中隨處可見的嘲諷與刻薄,慢慢從我的文字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鄉(xiāng)村卑微生命的包容,對人們雞零狗碎命運的悲憫。自然中的每一種生命,小到朝生暮死的蜉蝣,大到重達百噸的藍鯨,甚至一片落在草尖的雪花,一滴檐下墜落的雨珠,都值得我們給予敬仰。萬物相愛,人與自然中的一切和諧共生。這樣開闊的生命啟示,是廣袤蒼涼的內(nèi)蒙古高原,給予我人生的恩賜。
我因此熱愛內(nèi)蒙古這片大地。而此次跨越東西南北不同地理風(fēng)貌的行走,將這片土地蓬勃孕育出的創(chuàng)作素材,第一次清晰地推到我的面前。我知道我將慢慢停止對齊魯大地的書寫,轉(zhuǎn)而去汲取生命中第二故鄉(xiāng)賜予我的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這是一片熱烈又孤獨的大地,人們在這片千萬年前就已隆起的高原上,深情地歌唱,執(zhí)著地起舞,熾熱地相愛,寂靜地老去。不管時代的風(fēng)云如何變幻,戰(zhàn)爭的鐵騎怎樣橫掃,它們終將化為縹緲的煙云,只有那些動人的歌舞從未消失,在這片水草豐美、群馬馳騁的高原上,蝴蝶一樣自由地飛翔,花朵一樣肆意地綻放。
在烏蘭浩特,我看到戰(zhàn)爭的足跡,它行經(jīng)這片火紅色的土地,殘酷掃蕩著一切,卻又在更為強大的時間面前,煙消云散,化為歷史。無數(shù)的生命,從大火焚燒過的泥土里落地生根,頑強生長。一塊石頭在草原上靜默,一頭奶牛在山崗上吃草,一個牧民在秋天里勞作,一只蜻蜓在陽光下飛舞。他們各得其所,互不打擾,卻又如此和諧,互為風(fēng)景。這秋天孕育中的草原、農(nóng)田、森林、河流,它們什么也不說,它們將躁動、喧嘩、虛榮、攀附、功名,全部沉淀、過濾,最終化為廣闊的空,而后歸入虛無。只有飽滿的莊稼站立在大地上,滿樹的沙果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靜默無聲的草捆仰臥在山坡上,歸流河朝著未知的遠方,悄無聲息地流淌;夕陽在天邊慢慢隱沒,舊的一天結(jié)束,新的一天,在黑夜的盡頭即將抵達。
在庫倫旗的三大寺,我看到兩株滄桑古老的暴馬丁香。幾百年來,它們沐風(fēng)櫛雨,深情相望,從未厭倦。親手將它們栽下并奉為菩提日日澆灌的僧人,早已不在人間。老舊的院門也已斑駁衰朽,樹影落在長滿青苔的磚瓦石塊間,古老的鐘聲從遙遠的時光罅隙中傳來。一切都在褪色、老去,只有這天地間比人類更為枝繁葉茂、亙古長久的生命,向著永恒的天空,伸展著閃亮簇新的枝葉。鳥兒不理人間的悲歡,飛落在丁香遒勁的枝干上,凝視片刻頭頂廣闊的深藍,便倏然振翅,杳無蹤跡。熱鬧的人群已經(jīng)散去,風(fēng)中輕微顫動的暴馬丁香,在此刻的秋天安靜孕育著果實,那果實記錄著風(fēng)雨,也記錄著載歌載舞、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人們的面容。
我在巴彥淖爾,只想看一眼黃河。因為它流經(jīng)河套平原,一路向東,最后在我的故鄉(xiāng)——齊魯大地,注入渤海??吹奖加坎幌⒌狞S河,就如看到自己生命的來處,一粒種子無意中撒落泰山腳下,在鄉(xiāng)間野性生長,而后被命運偶然間吹離故土,抵達塞外。而這條流經(jīng)九個省(自治區(qū))的母親河,它的血液中散發(fā)著我所眷戀的氣息,它滋養(yǎng)著陰山腳下富饒的河套平原與烏拉特草原,讓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們,卻能收獲一片肥沃的綠洲。這煙波浩渺的母親河,它攜帶著一百多萬年前的泥沙,穿越歷史的隧道,宛若一個巨人,在無邊的大地上浩蕩前行,發(fā)出響徹云霄的低吼。千百年來,多少王朝化為廢墟,就連陰山巖刻的古人,也只留下神秘莫測的符號,而后消失不見。但見證過所有王朝興衰的母親河,卻生生不息,永不枯竭。
或許,命運將我?guī)У竭@片蘊蓄著蓬勃的生命之力,也納闊著人間哀愁的大地,是為了讓我站得更高一些,看清宛若星辰散落大地的生命的珍貴。這生命不僅包括我們?nèi)祟?,也包括大地上所有的野獸、牛羊、馬群、飛鳥、花草、樹木。所有存活于世的生命,共同構(gòu)成了我們棲息的美好家園。它有著永恒不朽的力與美,它彈奏著和諧動人的音律。這生命的偉大,值得我永不停歇地用文字去記錄、書寫、贊美。
上一篇:盧仁強《稻草垛》
下一篇:姜且《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