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浦漫汀
【作家簡介】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近代印度偉大的詩人和作家,近代印度文學的光輝代表。他的創作為印度現實主義文學開創了道路,產生了全世界的影響。
泰戈爾出身于一個開明的地主資產階級家庭,少年時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泰戈爾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他早期創作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早期故事詩和早期短篇小說。他的早期短篇小說比較多方面地反映了殖民主義統治下印度的社會生活,接觸了當時出現的一些重大社會問題,特別是反映了封建壓迫下婦女的悲慘命運(如《摩訶摩耶》〔1892〕、《棄絕》〔1892〕、《獻祭》〔1898〕等)。
1905年,印度掀起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這期間,泰戈爾積極參加了群眾斗爭,并先后發表了《小沙子》(1903)、《沉船》(1906)、《戈拉》(1910)等一系列優秀長篇小說。《沉船》以情節生動曲折、結構巧妙著稱。它通過大學生羅梅西形象的塑造,既批判了封建包辦婚姻制度,寄托了自己“愛與和諧”的人生理想,又揭示了20世紀初期印度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身上存在的軟弱性和反封建的不徹底性。《戈拉》是泰戈爾的長篇代表作。這部小說以主人公戈拉的思想性格發展為中心線索,歌頌了青年男女的愛國主義精神,揭露了殖民主義者的殘暴和罪惡,號召廣大印度人民團結起來,為祖國的解放事業而斗爭。他的幾部長篇小說都閃爍著現實主義的光輝。然而泰戈爾作為資產階級作家,他的思想是很復雜的。因此在民族解放運動轉入低潮以后,他思想上的矛盾在創作上就暴露出來了。這在此時發表的《吉檀迦利》(1912)、《新月集》(1913)、《園丁集》(1913)等抒情詩集中都有不同的表現。
20世紀20年代前后,印度掀起了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泰戈爾在國內外大好革命形勢的影響下,思想上發生巨大的變化,于是又積極投身于現實斗爭中去。因此,他后期創作突出了反帝斗爭、民族解放運動和勞動人民歷史地位的主題。此時,泰戈爾已深深感到自己與勞動人民之間的差距,他在《生辰集》(1941)第10首詩中充分表達了渴望同勞動人民接近、為勞動人民歌唱的迫切愿望。這首詩可認為是泰戈爾一生創作的總結,反映了詩人晚年創作思想的飛躍。
《摩訶摩耶》,唐季雍譯,選自《泰戈爾作品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出版。
【內容提要】摩訶摩耶和羅耆波在河邊的一所破廟里相見了。
羅耆波一向就有點兒怕摩訶摩耶,現在,她的目光使他完全心慌意亂了。他原來想好的要對她說一大篇話的計劃只好放棄了。然而他總得馬上說出為什么要約她來這兒啊,于是他匆匆忙忙地說道:“我說,我們離開這兒,去結婚吧。”多可笑,這傻瓜!他約了摩訶摩耶中午到河邊這座破廟里來,卻只能對她說“我們結婚吧”。
摩訶摩耶是名門之女,今年24歲,正當青春美貌的年華。她是一個孤兒,由她的哥哥帕凡尼查蘭·查托巴迪雅照管。羅耆波是跟著這兒絲廠的菩羅先生從遠處來的。他的父親曾為這位先生工作;他死后,菩羅就擔負起撫養這個孤兒的責任,帶他到巴曼哈第廠來。
羅耆波長到16歲、17歲、18歲,甚至19歲了;然而,盡管他姑母不斷催促,他依然拒絕結婚。摩訶摩耶呢,除非她有一份豐厚的嫁妝,否則就得不到一個門當戶對的人作她的新郎。
愛神的影響在不同的人身上有著不同的表現。羅耆波在他的鼓舞之下一直在尋找機會吐露自己的心曲。摩訶摩耶卻從不給他這樣一個機會。今天,他鄭重地千懇萬求,她才應允到這座破廟里來。但她很久未作答復,好像她從來沒有想到過羅耆波會向她求婚。
過了一會,他回過頭來向摩訶摩耶又投出懇求的眼光。她搖了搖頭,回答說:“不,不可能。”羅耆波深知,摩訶摩耶家多少代以來就以名門望族的血統自豪——她怎么能同意下嫁給羅耆波這樣一個家世低微的婆羅門呢?
羅耆波了解她的心意,趕緊說:“我明天就離開這里。”最初她想對這個消息表示毫不在乎;可是她做不到。她想離開,她的腳不肯動。她轉身剛要走,羅耆波猛然一驚,低聲說:“你哥哥來了!”
她往外一看,看見她哥哥朝著神廟走來,知道他已經發覺他們的密約了。
摩訶摩耶看著羅耆波泰然自若地說:“好吧,羅耆波,我會到你家去的。你等著我吧。”
當天夜里,帕凡尼查蘭給了摩訶摩耶一件深紅色的綢紗麗,要她馬上披上。接著他說:“跟我走。”于是兄妹二人走到離家不遠的河邊的火葬場。那兒有一間小屋,小屋里正躺著一個老婆羅門,在那里等待著死神降臨。祭司急忙收拾好舉行婚禮要用的東西。在喃喃地念誦經文的聲音和垂死的人的呻吟聲中,他們為摩訶摩耶舉行了婚禮。
婚后第二天她就成了寡婦。她并不為此過于悲傷。羅耆波反而有點兒高興。然而高興的心情并沒有維持多久。第二個可怕的打擊完全把他打垮了;他聽說那天火葬場要舉行一場隆重的典禮,摩訶摩耶要和她丈夫的尸體一起火葬。
最初他想報告他的東家,求他阻止這殘酷的殉葬。可是他隨即記起了,就在這一天,東家已經離職到梭那普爾去了。
黃昏時分,正當羅耆波要瘋狂地沖出去自殺或者干些別的可怕的事情的時候,忽然間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暴風雨幾乎把他的屋子震塌了。就在這樣一個時候,外面有人猛力推門。羅耆波忙把門打開。一個女人進來了,她裹著濕透了的衣裳,一幅長長的面紗遮住了整個臉龐。羅耆波一眼就認出是摩訶摩耶。她說,我答應要來你家。我守信,我來了。可是“你如果發誓永不拉開我的面紗,永不看我的臉,我就會在你家住下來。”羅耆波立刻回答:“在這兒住下吧,你愛怎么樣都行。如果你離開我,我就會死了。”
原來摩訶摩耶被綁住手腳擱在火葬堆上,在指定的時刻點上了火。火焰竄上來的時候,正好起了狂風下起暴雨。大雨頃刻之間便把火葬堆撲滅了。她忍受著燒傷的劇痛,一聲不哼地坐起來解開腳上的繩索。然后半裸著身子從火葬堆上站了起來,先走回家去。她點亮了燈,換上一件新衣,對著鏡子看一下自己的臉。然后她取出一幅長長的面紗遮住了臉,走到鄰近的羅耆波家。
這兩個沒有伴侶的孤獨的人便這樣在一起過了很久。
一夜,正是新月出現后的第十天,是雨季以來第一次云開月朗。靜寂的月夜像是坐守在入睡的世界旁邊。那一夜,羅耆波像一個夢游人似的走進了摩訶摩耶的臥室。她已經睡了。
他站在她旁邊俯身看著她。月光恰好照在她臉上。可是,多可怕啊!昔日熟悉的美麗臉龐哪里去了?
突然,摩訶摩耶驚醒了——她看見羅耆波站在自己面前。她立刻把面紗遮上,昂然起立,離開了床。羅耆波知道霹雷要響了。他伏在她腳前,抱住她的腳,喊道:“饒恕我!”
她沒有回答一個字,她走出房間時頭也不回一下。她再也沒有回來。哪兒也找不到她的蹤跡。她的沉默的怒火,在那毫不留情的永別的時刻,給羅耆波的余生烙上了一道長長的瘢痕。
1892年
【作品鑒賞】《摩訶摩耶》是泰戈爾200余篇短篇小說中最為成功的名作之一,也是泰戈爾早期的一篇重要代表作。創作于1892年,翌年發表于《薩塔納》文學雜志。問世以來,陸續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都頗有影響。
這篇小說之所以廣泛受到歡迎,是因為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包辦婚姻制度及寡婦殉葬陋習的吃人本質,表現了同情被損害者,肯定戀愛自由、個性解放的進步思想與人道主義精神。
表面看來,作品似在講述一個愛情故事,實則描寫了在封建禮法下摩訶摩耶的悲慘的一生。這種描寫既真實可信,又出筆不凡,它主要通過人物的性格塑造、情節的巧妙安排與景物的細膩描繪,突現主題、烘托氣氛、強化傳奇性,從而使作品具有折服人心、引發共震的藝術力量。
小說集中刻畫的是年輕美麗的主人公摩訶摩耶。她性格倔強、沉靜,感情純美、豐富,而舉止又十分端莊穩重。她與羅耆波自幼青梅竹馬互相愛慕,但她在言行上又頗為檢點。他約她中午于破廟相見時,她以莊重的目光表示了對他的責備,同時內心深處又進行著自我譴責。他求婚時,她曾一口回絕,但得知他即將遠行,心中便立刻涌起激烈的矛盾:既意識到自己作為名門望族的后代與身世低微的羅耆波的結合是絕對得不到允許的,又不忍心因著自己的拒絕而造成他的終生痛苦。在兩者之間,她終于選擇了后者,嘆息般地說出“好吧”兩個字。可他哥哥出現后,面對這個殘酷的封建衛道士,她卻變“矛盾”、“嘆息”為堅定、果敢,毅然拉住準備逃脫的羅耆波,泰然自若地說:“我會到你家去的,你等著我吧。”這不僅表現了她的沉著、對愛情的堅定,更袒露了她的強烈的反抗意識。她哥哥強迫她嫁給行將入木的老婆羅門時,“她沒有一絲兒反抗的表示”,這正反映了她的明智。因為眼下大局已定,講理、哭鬧都無濟于事。但在她特有的“沉靜”背后卻依然燃燒著更加猛烈的憤恨、抗爭的怒火。正因為如此,火葬堆被雨澆滅時,她才勇于無視“從一而終”的戒律,“忍受著燒傷的劇痛”奔向羅耆波,說明自己雖被毀容但“心還是舊日的心”。羅耆波答應永不揭開她的面紗之后,她當機立斷與他冒著狂風暴雨逃向遠方。這都進一步表明她對他的愛戀、對美好生活的渴求和對封建專制的徹底抗議。發現羅耆波看了她的臉、發出驚叫之后,便絕然離他而去并使之不知所終。這種做法和她當初的“不希望一個男子”在自己“眼前終身做囚犯”的想法是一致的。否則,終年披著面紗也不是,把它摘掉也不是。前者會造成兩人間越來越深的“遙遠感”,后者只能讓他永遠為之揪心,而遠遠地分開永不相見,則會使心愛的人對她由絕望而逐漸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她的毅然而來,絕然而去,都是為了羅耆波,為了真誠的愛情。作者就是這樣把摩訶摩耶這一敢于反抗、勇于獨立的正走向覺醒的女性形象展現于讀者面前。
羅耆波為人憨厚、忠誠,還較為怯懦。對摩訶摩耶,他“一向就有點兒怕”,但愛情給了他勇氣、力量和決心。他敢于約她出來當面向她求婚;她雖被逼出嫁,他還是寧肯請假“甚至拋棄職業去討飯,也要終身等待著她”;她掙脫了死亡線投向他的面前,他果然“放棄了家中所有的財物”,同她遠離置他們于死地的這個罪惡的地方;到了異地,他恪守永不揭開她的面紗的諾言,長時期忍受著孤獨與“隔離”之苦;摩訶摩耶出走,他并未從痛苦中解脫,而是帶著深重的心靈上的“瘢痕”消磨著“余生”。可以說:他的苦與樂、得與失無不以摩訶摩耶為軸。在對愛情忠貞不渝這點上,他與摩訶摩耶是可以相媲美的,這是他們共有的高貴品質。但就是這樣一對出生入死、赤誠相愛的情侶卻終究被拆散,唯一的禍首就是現存制度及其派生的野蠻的陋習。小說正是通過描寫他們的悲劇揭示主題及其意義的。
作品的情節既曲折跌宕,又富有懸念和傳奇性。開篇所寫的幽會的破廟,地處河邊,人跡罕至,可摩訶摩耶的哥哥卻突然趕到,使整個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摩訶摩耶當哥哥的面公開說要羅耆波等著她,更加劇了氣氛的緊張,哥哥一言未發只“看了他們一眼”轉身離去。誰都猜不出他打了什么主意,留給人們的是主人公前途未卜的懸念。解決懸念過程中,情節波瀾起伏,急劇發展:就在當夜,哥哥強迫摩訶摩耶與垂死的老婆羅門完婚。翌日,她就成了寡婦。悲痛中的情侶剛剛見到一線希望,慘無人道的哥哥又為妹妹安排了焚身殉夫的“隆重的葬禮”。在主人公即將喪身火海的緊要關頭,出人意外的是狂風驟起,暴雨傾盆,摩訶摩耶得以從火葬堆中死里逃生。此刻,悲憤交加的羅耆波正要“瘋狂地沖出去自殺或者干些別的可怕的事情”,萬沒料到摩訶摩耶竟來到他的身邊……這一連串的戲劇性沖突,這一個個悲慘而多變的場面,都有力地展示了主人公無比凄慘又極不尋常的遭遇,尤其那偶然降臨的滂沱大雨,不僅使主人公的命運出現了些許轉折,也為情節由高潮而下降提供了契機,更為全篇平添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而這一切,不但符合印度當時的社會生活、自然條件的客觀實際,又都使主題及其思想意義得到了充分表達和淋漓盡致的發揮。
上一篇:黃寶生《摩訶婆羅多》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邊國恩《故鄉》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