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浦陽江和新壩河環繞著的小小村落,名叫新壩,屬浙江省蕭山縣義橋鎮管轄。
外張家池、內張家池、塘缺池……一個個池塘星羅棋布般分散在小村里,水清、橋美、岸秀,就像一個個青碧的寶鏡,倒映著美麗的村容村貌,把小村歲月打扮得活潑而生動。
我是追著古代詩人的足跡尋到義橋來的。一落腳,首先注意到一處巨大的褐色山巖,上刻七個隸書大字:“漁浦江山天下稀。”問了一問,才知是陸游的詩句。古代的漁浦港就位于義橋鎮一帶,被今天的學者們稱為浙東唐詩之路的起點。謝靈運、李白、杜甫、孟浩然、蘇軾、陸游等等不同時代的詩詞大咖,在這里留下了燦若繁星的佳篇美什。一踏進這片詩意盎然的土地,感覺每一縷清風都飄送著先賢的浪漫氣息。那回蕩在金絲楠樹和香樟樹間的斑鳩歡鳴,每一聲仿佛都含蘊著平平仄仄的芳醇和美好。
我最初是想來這里訪古的,而義橋鎮的莫勤恒書記卻建議我先去賞新——首先到新壩村里去看看。浙東唐詩之路的興起,得益于河網密布的舟楫之利。正是古運河上的老碼頭們,把歷代詩詞大咖輸送到動人心弦的青碧山水畫境中去的。而新壩村就有一條橫穿而過的杭甬古運河,村里的石碼頭也是古代詩人訪山問水的起點之一。于是,我們一行就奔著新壩村而去了。越過浦陽江大橋,首先看到一大片竹筍一樣茁壯的尖頂小樓群。這些小樓五顏六色,亭亭玉立。有的新鮮亮麗,也有的沾染著歲月的滄桑。它們就像童話劇的布景一樣,披著陽光,沐著金風,各以各的姿態挺立在漂亮的浦陽江畔。這就是新壩村了。
此時已是深秋,而南方的村寨還是一片青蔥,沒有半點蕭索之氣。在竹木掩映的村口,村里的管事人張肖林同志早已在等候著了。他迎過來握手、寒暄,然后帶著我穿行在用石子鋪成的硬面路上。這個村共有578戶人家,每一座四層小樓,就是一戶人家。外邊一圈低矮的磚石花墻,圍住一院子溫馨的好日子。張肖林如數家珍地指點著,告訴我“美麗庭院建設”中涌現的先進家庭:方月華家、倪集成家、倪繼忠家、倪國法家、倪志鈞家……每戶的門前,都有兩個蔚藍色的垃圾分類箱。垃圾分類在某些城里人的眼里都還有點陌生,而在新壩村,村民們卻已經當作了自覺的生活習慣。我注意到沿街的花墻下邊,都巧妙地布置著新奇的花壇,上面長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朵,枝葉間不時閃現金色的小木牌,上面寫著黨員志愿者的名字。張肖林告訴我,這些沿街花草都是村里的黨員們自動認領的。有了大家的自覺的維護,小村才可以一年四季蕩漾在花香鳥語中間。
在路上,張肖林不時停下來,指給我看互助果蔬園、清風茶社和廉政小廣場。互助果蔬園是鄉親們利用街邊閑地開辟出來的園圃,種滿了蘿卜、西紅柿、生菜、甜玉米等等綠色植物。平時可以自己食用,也可供村里的孤寡老人們采摘;廉政小廣場上設立著廉字積木架,如果把寫著廉字的那根積木抽調,整個積木架就會倒掉,以此警示黨員干部要“廉字當先”;沒有圍墻的清風茶社設在村中央,村民們閑時可以來這里免費喝茶聊天,顯眼的位置特意掛著一幅書法條幅,上寫“村民認可是最大的動力,村民幸福是最大的追求”,看了讓人心里頗有一種暖暖的小感動。
另外,張肖林還特意帶我去參觀百草園。園中種滿了薄荷、當歸、金線草等等中藥材,隨風搖曳,藥香四溢。這也是利用街心閑地設置的,園前豎立著老藥鋪中常見的那種抓藥柜,上面插滿了寫著藥名的小抽屜。村里的孩子們很喜歡到這個小園來玩。他們在這里一邊游戲,一邊輕輕松松地就記住了許多新奇的中藥材。
談起近些年的美麗鄉村建設,莫勤恒和張肖林都津津樂道。前些年小村臟亂差的現象還令人頭疼。正是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像春雨一樣灑落在小村里,小村的顏值才變得這樣清鮮潔凈、溫馨明媚。去年底,新壩村通過了“美麗鄉村提升村”的區級驗收。環境衛生、農村建房、景觀風貌、公配設施、項目建設等等方面都達了標。今年3月,又被省里的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命名為“善治示范村”。村民們自豪地說,現在的新壩是“庭院成趣,節點成景,串點成線,步步有景”。
新壩村還有一首自己創作的村歌,名叫《水韻新壩》:“琴鶴相鳴清風袖,百藥濟世造千福。環境治理見成效,美麗庭院巧改造……”詞句樸素,用越劇的聲調唱出來,別有一番韻味。村文化禮堂前,張掛著村里的崇德尚賢榜,有幸福家庭的名單,有考上大學的學子名單,也有村里90歲以上的老壽星的名錄。其中最大的一位老阿公孫文忠,今年已經97歲高齡了。張肖林帶我隨機訪問村里人家,老阿婆熱情地上來打招呼,可惜說的是當地方言,一句也聽不懂。但從那菊花兒般盛開的笑臉,仍能感受到她心里的舒坦。
美麗鄉村建設含意深遠,決不是簡單的大拆大建。新壩村在杭甬運河兩岸就特意保留了明清兩代的鹽驛文化遺跡。小石碼頭附近的墻上,繪畫著當年的鹽運和貨運場景,勾起人們很多的久遠想象和追慕。張肖林還拉我去看特意保留下來的上世紀70年代的戰略糧庫。青石壘墻,堡型結構,銘刻著特殊年代的無言滄桑。隨后,張肖林又帶我去看村里一個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節孝承恩牌坊。這個牌坊建于雍正年間,是為旌表一位姓倪的儒士之妻設立的。石質仿木,四柱三間五樓造型,已經經歷了290余年的風雨了。能保存到今天,真是不容易。
不過,我也注意到,這么美麗的村子,街上來往的村民卻不多,能夠見到的也多是居家的老人和孩子。張肖林介紹,青壯年大都在本村和周圍的鎮、村企業上班,收入也還可以。我想,假如美麗鄉村建設能夠發揮更多的吸引力,把村民們都在自己的村子留下來,該多好啊。莫勤恒介紹,他們正醞釀在村口的那座山下,引進一個養老機構,以后會讓城里人到鄉村來養老,也會盡快促進鄉村發展,讓村里人不僅在村里留下來創業,而且還要吸引城里人也在這里留下來。
是啊,新壩的美麗,令人如此迷戀和期待;那么,美麗的新壩,讓村民更多一些甜美的幸福感,不更是好上加好嗎?
上一篇:盧仁強《故鄉的年》
下一篇:肖復興《晚秋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