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春節,這個居家團圓,親友相會,和諧溫馨的節日,誰不向往。
常言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過節的準備工作由此開始了。人們首先把小麥淘凈晾干,磨好白面,供蒸正饃(圓頂饃),蒸棗山(用發面做成的像小山形狀的食品。上塑花形,紅棗點綴,常用來設貢),包餃子之用。
臘月十五是許過愿的家庭(人們求神靈保佑,諸如大病痊癒,喜生貴子,金榜提名,生意發財所作的許諾),準備殺豬宰羊還愿的日子。這天上午人們點紙敬香,然后把熱酒澆在豬、羊的頭上、耳朵上,豬、羊一搖頭擺耳,就意味著被上帝領走了,叫作“領生”。之后人們盡可殺豬宰羊了。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是人們祭灶的日子,又稱小年下。俗言說“官祭三民祭四”。這一天家家戶戶修灶泥臺,打掃房子,清潔院庭,驅除污穢,然后在廚房間擺上貢品,把祭灶糖粘在灶臺臉上,意讓老灶爺盡情享用。并祈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大年三十上午人們喜氣洋洋地貼上春聯(一般是紅色紙張寫的春聯;綠色的春聯僅貼在廚房間;損了人口的戶就用紫色的紙張寫春聯或索性三年不貼春聯,以示哀思之情),敬上香,放上一掛大炮,鳴示著就要過大年了。若哪家有外欠賬,要賬的人按規矩就不來要賬了,只能等到過年之后。
家在農村的人離祖墳地較近,除夕晚要帶上貢品去墳地點紙放炮,祭拜逝去的先人,意為請他們回家過年(初一早上送回)。家在城里的人,大年初一要早早帶上貢品到墳地點紙放炮,祭拜逝去的先人,意為給逝去先人拜年。
大年三十晚上,有心計的人都在自家大門口平放一根竹棍,這是守財之舉。意為擋住家中錢財不往外流。不到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不去挪開。
三十晚上人們還有守歲的習俗。有的人到十二點還不休息,意味著天長地久、人壽年豐。過了十二點,新年鐘聲響起就是大年初一了。家家戶戶都放閃門炮,一般是大炮三響。做生意的人們早早開門,意為搶財。家有小孩盼望起來拾炮,所以開門也早。整個除夕晚到天亮炮聲此起彼伏、從不間斷。誰家的炮放得響,就預示著今年時運好。如果哪家的炮放得不響或響不完全,就預示著今年這家人辦事不順利或有災難。此事全憑各人的信念,或準或不準。
大年初一五更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餃子,敘親情。不在家過年的家庭成員,父母和家人也要給他(她)盛好餃子,放上筷子。這樣的寓意非常溫馨,象征著全家人平安幸福長久。五更里人們還有不向外潑水的習俗。喻義守財不往外流。大人囑咐小孩五更里不興多說話,避免說出不吉利的言語(如病、死、壞、扒、散、差、傷等),讖應晦氣。
早飯后晚輩要給長輩拜年。老人端坐在正屋中間,晚輩按長幼依次給長輩叩頭,一般是三叩首。孩子們面帶笑容,祝愿長輩幸福健康長壽。此刻,老人們一年中的勞苦辛酸之情頃刻釋懷。這是一年中老人們最歡快的時刻。他們把準備好的紅包(押歲錢,象征著紅紅火火、快快樂樂),分發給孩子們。有孝心能掙錢的人也拿出紅包,雙手敬獻給老人,以表達孝敬之情。
最熱鬧的場景,就數大年初一家家開門迎客,親朋好友大拜年了。一個村莊的人,一個街道的人,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新年的喜慶。你到我家,我到你家,吃喜糖、磕瓜子、吸名煙、喝香茶、相互拜年問好、拉家常。觥籌交錯,其樂融融。平時性情比較小氣的人,此時也表現得非常大方大氣友好。以前有些矛盾、隔閡或不說話的兩個人、兩家人,也會在大年時刻的喜慶氣氛中潤得化解,忘記前嫌,至此言歸于好。充分顯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奧妙和精深。
春節像一棵千年古樹,歷經“砸碎一個舊世界”,“破四舊立四新”,依然“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足以說明這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節日,強大的生命力和厚重的文化價值。
上一篇:《茱萸的孩子已作逍遙游》梅子散文賞析
下一篇:《走過蔡元培和李少春(外一篇)》王童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