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耿紅炎
茅盾
清早起來,就走到那座小石橋上。摸一摸橋石,竟象還帶點熱。昨天整天里沒有一絲兒風。晚快邊響了一陣子干雷,也沒有風,這一夜就悶得比白天還厲害。天快亮的時候,這橋上還有兩三個人躺著,也許就是他們把這些石頭又困得熱烘烘。
滿天里張著個灰色的幔。看不見太陽。然而太陽的威力好象透過了那灰色的幔,直逼著你頭頂。
河里連一滴水也沒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烏龜殼似的。田里呢,早就象開了無數的小溝,——有兩尺多闊的,你能說不象溝么?那些蒼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門汀差不多。好象它們過了一夜功夫還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熱氣吐完,這時它們那些扁長的嘴巴里似乎有白煙一樣的東西往上冒。
站在橋上的人就同渾身的毛孔全都閉住,心口泛淘淘,象要嘔出什么來。
這一天上午,天空老張著那灰色的幔,沒有一點點漏洞,也沒有動一動。也許幔外邊有的是風,但我們罩在這幔里的,把雞毛從橋頭拋下去,也沒見它飄飄揚揚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氣的大筒里似的,人張開兩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進來只是熱辣辣的一股悶。
汗呢,只管鉆出來,鉆出來,可是膠水一樣,膠得你渾身不爽快,象結了一層殼。
午后三點鐘光景,入象快要干死的魚,張開了一張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條縫!不折不扣一條縫!象明晃晃的刀口在這幔上劃過。然而劃過了,幔又合攏,跟沒有劃過的時候一樣,透不進一絲兒風。一會兒,長空一閃,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縫。然而中什么用?
象有一只巨人的手拿著明晃晃的大刀在外邊想挑破那灰色的幔,象是這巨人已在咆哮發怒越來越緊了,一閃一閃滿天空瞥過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邊來了巨人的憤怒的吼聲!
猛可地閃光和吼聲都沒有了,還是一張密不通風的灰色的幔!
空氣比以前加倍悶!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會猜想這時那幔外邊的巨人在揩著汗,歇一口氣;你斷得定他還要進攻。你焦躁地等著,等著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閃電光,那隆隆隆的怒吼聲。
可是你等著,等著,卻等來了蒼蠅。它們從齷齪的地方飛出來,嗡嗡嗡的,繞住你,叮你的涂一層膠似的皮膚。戴紅頂子象個大員模樣的金蒼蠅剛從糞坑里吃飽了來,專揀你的鼻子尖上蹲。
也等來了蚊子。哼哼哼地,象老和尚念經,或者老秀才讀古文。蒼蠅給你傳染病,蚊子卻老實要喝你的血呢!
你跳起來拿著蒲扇亂撲,可是趕走了這一邊的,那一邊又是一大群乘隙進攻。你大聲叫喊,它們只回答你個哼哼哼,嗡嗡嗡!
外邊樹梢頭的蟬兒卻在那里唱高調:“要死喲!要死喲!”
你汗也流盡了,嘴里干得象燒,你手里也軟了,你會覺得世界末日也不會比這再壞!
然而猛可地電光一閃,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邊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轟隆隆,轟隆隆,他勝利地叫著。胡——胡——擋在幔外邊整整兩天的風開足了超高速度撲來了!蟬兒噤聲,蒼蠅逃走,蚊子躲起來,人身上象剝落了一層殼那么一爽。
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長空飛舞。
轟隆隆,轟隆隆,再急些!再響些吧!
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
茅盾三十年代的抒情短章,一掃二十年代末苦悶、迷惘的調子,代之以鮮活蓬勃的朝氣、睿智而明晰的思考和開朗樂觀的戰斗情懷。《雷雨前》、《黃昏》、《沙灘上的腳跡》便是這類作品的代表。
《雷雨前》最初發表于一九三〇年九月。當年四月,旅居日本東京的茅盾,經過痛苦的反思,終于決然排遣開苦悶的迷霧,返回祖國,重新以戰士的姿態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當時正是中國最黑暗的年代。國民黨反動派對內實行法西斯暴政,在軍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瘋狂圍剿革命力量;對外妥協退讓,致使日寇乘機步步進逼。中國,簡直是座人間地獄。然而,“地火在運行”,風暴在醞釀,革命力量不可阻擋地深入發展著。在嚴酷的政治氣候中,作者如一只敏于風雨的鳥,疾聲呼喚雷雨的降臨,《雷雨前》便是作者在“酷熱”中滿懷激情唱出的一支迎接大雷雨的戰歌。作品用象征手法描寫雷雨前燥熱沉悶的感受,以所見所感象征當時的社會情狀,在揭露國民黨高壓統治的同時,展示了革命與反革命的殊死較量,充滿自信地預示了革命必勝的光明前景。
作品以象征作為主要藝術手法,用“灰色的幔”象征黑暗統治,以“蒼蠅”“蚊子”象征統治者的幫兇,“蟬”象征形形色色的投機分子,“幔外的巨人”象征革命勢力,大雷雨的到來象征革命高潮的興起。這些象征形象的匯合,構成了恢宏壯麗的意境,充滿著革命理想主義的憧憬和光采。全文自然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描寫雷雨前難耐的干燥悶熱。作者從清早寫起,以橋石的烘熱來襯托天氣之悶熱。接著又將視線拉開:河床龜裂了,田里干裂的溝如“扁長的嘴巴”吐著白煙,人燥得毛孔閉塞,陣陣泛嘔。這種對于干旱燥熱天氣的多角度渲染,正是為了象征嚴酷的社會現實。
第二部分集中展示了雷雨前兩種力量的殊死搏斗。作者按時間順序從清早寫到上午,又從上午寫到午后三點鐘。那“灰色的幔”將天空更嚴密地罩住,人跟住在“抽出了空氣的大筒里似的”,汗水變成了膠水,纏得人“象快要干死的魚”。
在這生命就要窒息的時刻,幔外持刀的“巨人”出現了!它攜著閃電雷鳴,奮力劃破了“灰色的幔”。然而幔又很快合攏來,再劈開,再合攏!這里,作品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怎樣一種驚心動魄的場面!兩種力量在激烈交鋒,誰勝誰負一時難見分曉。
就在人們翹盼巨人再次進攻時,卻來了一群丑惡的“蒼蠅”和吸血的“蚊子”。它們預感到災難將臨,于是轟然出動,助紂為虐。作者以辛辣的筆活畫出這群幫兇、幫閑無賴可憎的嘴臉。“蟬兒”在樹梢頭唱高調,似乎也不堪這沉悶,但雷雨果真到來,它們又要嚇破了膽。
天加倍悶了,“幔”加倍厚了,惡勢力已猖獗到極點!
在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過浪漫主義的想象,以飽滿的政治熱情,描繪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壯麗畫面!光明與黑暗進入了白刃格斗,只見巨人的刀光在“霍霍”飛舞,“猛可地電光一閃”,幔外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驟然間,風雷頓作,暴雨將傾,象征革命力量的勢不可擋,啟迪人們聯想到一場劇烈的社會革命的高潮即將來臨的現實情景。最后,作者高呼:“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作品的思想升華到一個光采四射的藝術境界,以高強的音符收束全文
作品不僅成功地運用象征手法創造出了詩的意境和形象,而且以色彩鮮明的比喻和擬人,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這是一首高昂的政治抒情詩,它那風雷般震撼心靈的詩情,鼓舞人們信心百倍地走向光明。
上一篇:《苦痛和快樂》鑒賞
下一篇:《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