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美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896年9月24日生于美國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市的一個商人家庭。曾入普林斯頓大學。1917年參軍,但沒上過戰場。服役期間與上層社會的姍爾達·賽瑞小姐相識。1919年退役,在一商業公司做抄寫員,并從事業余創作,渴望一舉成名,以與姍爾達結婚。1920年因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人間天堂》*而成名,然后就跟姍爾達結了婚。后來又陸續出版兩部短篇小說集《姑娘們與哲學家們》(1921)和《爵士時代的故事》(1922)。1925年發表了代表作、長篇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作品寫蓋茨比對愛情的追求和理想的幻滅,表現“美國夢”的破滅。隨后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所有悲傷的年輕人》(1926)。同年姍爾達患了精神病,菲茨杰拉爾德內心非常痛苦。1934年發表了小說《夜色溫柔》,再次融進自己的影子,可以從中窺視作者精神上的痛苦。它描寫美國的一個年輕有為的心理學家愛情失敗而淪落的故事。但批評界反映冷淡。此時闊綽的生活已使作者債臺高筑。1936年患肺病。他只寫了幾篇自傳性的作品。后來創作《最后一個巨頭》(1941)尚未完成便去世。從二十年代末起,菲茨杰拉爾德一直給好萊塢寫電影腳本,但成績甚微。
菲茨杰拉爾德的小說是“爵士時代”(指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相對穩定繁榮而社會思想面貌卻發生劇烈變化的大戰結束到經濟危機爆發的十年)的編年史。作者用文學形象詳細而真實地記錄了這個時代年輕一代的“美國夢”的破滅,以及他們的迷惘失望的情緒。充滿幻想的、想出人頭地的阿莫瑞·布萊恩遭到失敗;蓋茨比追求愛情、保護意中人而慘死,葬禮卻十分冷落;狄克對尼柯爾愛情的失敗而精神頹喪等等,都表現了一種十年繁榮的背后正孕育著“對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動搖”的災難感和對美國社會,尤其是上層社會強烈的幻滅感。這正反映了菲茨杰拉爾德創作的思想特征。
菲茨杰拉爾德的全部創作反映了他的藝術成熟的全過程。《人間天堂》真實地反映了“爵士時代”的社會風氣,描寫得“有色彩,有波瀾”,常有傳神之筆,十分動人。但它的內涵不夠深,典型化還欠火候,戲劇性還不夠。總之,筆力還不夠成熟。到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筆力十分集中,凝煉含蓄,擅長捕獲人物的精神特征。他的“雙重看法”(指作者把自己的兩種不同的觀點統一到同一部作品里)使得藝術手法多種多樣,明贊暗諷,且十分巧妙。這些都標志著菲茨杰拉爾德藝術成就。
菲茨杰拉爾德生時,理論批評界對他比較冷落;而在他逝世后,評價甚高,且遠遠地超越了國界。評論、評傳大量涌現;長、短篇小說及一些自傳性作品接連再版,廣為流傳。
上一篇:萊里,米歇爾作品分析
下一篇:薩利納斯,佩德羅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