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美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迷惘的一代”*文學代表作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生于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附近的奧克帕克村。父親喜歡釣魚和打獵,母親愛好音樂和繪畫。這對海明威有很大的影響。中學畢業后到堪薩斯市《星報》做見習記者。1918年5月加入志愿救護隊赴意大利前線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7月負傷。1919年1月回到家鄉,從事寫作。次年離家,在《合作福利》做了一年編輯,后去多倫多任《星報》特寫記者,再為駐歐記者。在巴黎,海明威結識了舍伍德·安德森、龐德*和斯泰因,得到斯泰因熱情鼓勵和巨大幫助,又認識了聚在斯泰因周圍的菲茨杰拉爾德*、帕索斯*等“迷惘的一代”作家。1922年起,海明威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次年開始出版短篇集,1926年開始出版長篇小說。1928年回國。1933年底到非洲打獵。西班牙內戰爆發,海明威發表反法西斯主義觀點的演說并多次以北美報業聯盟記者身分赴西班牙,并出席第二次美國作家大會。西班牙內戰結束后,遷居古巴哈瓦那郊區的瞭望農場,從事創作。1941年春到中國采訪,撰寫抗日戰爭的報道。1942年海明威駕駛經過改裝的“皮拉爾號”游艇在海上搜索古巴近海德軍而受表彰。1944年6月,海明威隨美軍在諾曼登陸,隨即參加法國游擊隊,一直打到巴黎,獲得獎章。1946年攜妻回到瞭望農場。1953年《老人與海》獲普利策獎。翌年又因“他精通敘事藝術——這一點在《老人與海》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還由于他對當代文體風格方面所產生的影響”而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古巴革命后,他遷回美國。因多種疾患無法醫治于1961年7月2日晨用獵槍自殺。
20年代,海明威接連出版《在我們的時代里》*(1925)、《太陽照樣升起》*(1926)、《永別了,武器》*(1929)等重要著作,表現孤獨的個人或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主題。孤獨的個人的主題幾乎一直貫穿到他晚年的創作。此外還有長篇《春潮》(1926),短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1927)等。30年代前期仍有“孤獨的個人”傾向。此期作品主要有《死在午后》(1932)、《勝者無所得》、《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的雪》等。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以反法西斯主義為主,《喪鐘為誰而鳴》(1940)為代表,歌頌反法西斯戰士英勇獻身的精神;有劇本《第五縱隊》(1939)、小說《島嶼與激流》(1970),后者經海明威妻子瑪麗整理發表,改名《激流中的島嶼》。50年代,海明威發表了最重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描寫漁夫桑提亞哥與鯊魚斗爭所表現出來的堅毅不拔的頑強精神。這里,鯊魚象征著厄運,桑提亞哥象征著勇敢和堅毅。小說以高超的造詣,成為海明威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堅石。
海明威在創作中表現的是“孤獨的個人”,反映了強烈的迷惘和失望的情緒。《太陽照樣升起》描寫了參加過歐洲戰爭的青年的流落生活。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表現就是迷惘和絕望。《永別了,武器》反映戰爭對人類幸福生活的破壞,主人公亨利理想破滅,都表現出美國社會時代病癥:青年一代的迷惘和失望。小說還洋溢著十分強烈的反戰情緒。
在40年創作中,海明威對美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形成了自己凝煉含蓄的“冰山”式的藝術風格。在文學語言方面,他進行了一次徹底革命。他提煉美國語言,以口語創作,用字平凡,大量使用短句子,堅決地“剝下了句子長、形容詞多得要命的華麗外衣”。歐美作家幾乎全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響。海明威提倡文學的真實性,對戰爭以及其他方面社會現實的描寫始終如一地堅持這一原則。海明威廣泛地汲取各種適合于自己的創作手法和技巧。他對馬克·吐溫的文學優良傳統的繼承,結合著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形成獨自的特色。他的描寫幾近白描,真實地再現日常生活的細節。又把意識流手法納入自己的創作,挖掘潛意識,進行心理分析,揭示內心世界。海明威無愧于現代文壇的一代宗師。他的“冰山”式風格,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則被含蓄凝煉所掩飾,需要讀者揣摩體會。
上一篇:海明威式英雄作品分析
下一篇:深層意象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