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顏真卿
唐代杰出的書法家兼書法理論家。
顏氏先后學過王羲之、 褚遂良、張旭以及北碑、篆隸和民間書法藝術,博采眾長,熔于一爐,逐漸形成自己剛健雄厚、大氣磅礴的獨特藝術風格。六十歲時寫完《顏勤禮碑》,標志著顏氏書藝術的成熟,愈到后期愈臻輝煌,終于創建了具有高度美學價值而又影響深廣的“顏體”書法藝術,把在民間醞釀已久的書法革新運動推向新的高潮,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顏氏對于東晉以來在書壇上占據統治地位的,以王羲之父子、虞世南、褚遂良等為代表的一派(后人稱之為“南派”)的書法,不論在書法實踐上和書法理論上都有著重大的突破和創新。在用筆上,顏氏根據“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的經驗教訓,總結前人的經驗,提出了執筆、識法、布置、紙墨、變通適懷等五項用筆原則,成為后人所公認的“攻書之妙”法。在筆法上,顏氏總結概括出平、直、均、密、鋒、力、輕、訣、益、損、巧、稱等十二條系統完整的理論。即“平謂橫”, “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鋒謂末”, “力謂骨體”, “輕謂曲折”, “訣謂牽掣”, “益謂不足”, “損謂有余”, “巧謂布置”, “稱為大小”。這對鑒賞顏體書法和后人學書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正由此,顏體在筆法上大大加強了腕力的作用,又巧妙地運用了藏鋒和中鋒,寫出了具有“蠶頭燕尾”特征的筆畫,以顯出“透過紙背”、 “功成之極”的強勁筆力,又兼以橫輕豎重的特點,使每個字都具有一定的厚度,給人以厚重的浮雕感。在結構上,顏體改變了南派欹側的形體結構,代之以較為端平的筆畫,左右基本對稱,字字都以正面的形象示人,具有莊重正大的氣度,和富于圓緊渾厚的內在勁力。在布局上,顏體的行距與字距大都比較緊密,不象南派書法那樣以小字為主,而是大小兼之,都寫得開闊雄壯,使全篇的布局顯得充實茂密,字里行間洋溢著充沛的氣勢。在墨法上,顏書運墨蒼潤兼施,行草更間有渴筆,很能表達一種質樸而豪邁的氣概。
顏真卿書法實踐和書學理論具有著剛健豐偉的氣度,它充分體現了盛唐繁榮強盛而又富有生機的社會面貌。同時,它也是中華民族具有腳踏實地、心胸廣寬而堅韌、厚實、雄壯的民族精神及其審美情趣在書法藝術上的體現。蘇軾評價唐代文化時將顏真卿與杜甫、韓愈并稱: “曾聞碧海掣鯨魚,神力蒼茫運太虛,間氣古今三鼎足,杜詩韓筆與顏書。”
顏氏與杜、韓在思想風貌上并不完全一致,然而他們之間又確有著某種相通之處,這就是他們從不同方面革新了晉、 宋、齊、梁以來從屬于門閥制度的貴族文化,并在各自的領域中達到了博大精深的程度。顏氏留下的書法資料較多,大約有七十余種,皆已成為海內外人士所珍視的歷史文物。在顏氏之后出現的書法大家,如柳公權、蘇軾、黃庭堅、蔡襄、李東陽、邵寶、劉墉等許多人都明顯受到顏氏書法理論及其實踐的影響并從中汲取了營養。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雪萊
下一篇:文藝美學研究·世界觀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