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顧志華
《校讎通義》內篇三卷,外篇一卷,清章學誠著。《校讎通義》與《文史通義》一樣,是章學誠的代表作。在這部書中,他系統地論述了有關校讎的原理和方法,反映了他在目錄學上的杰出成就。
《校讎通義》是章學誠在編撰《和州志》的《藝文志序例》的基礎上,仿鄭樵的《通志校讎略》,替三通館代擬的《續通志》稿,原題為《續通志校讎略》。此書寫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共四卷。后原稿被盜,前三卷賴朋友抄錄才得以保存,第四卷遺失了。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他在編寫《史籍考》時,又進一步作了修改,更名為《校讎通義》。
章學誠以思想家和史學家著稱于世,他也是一個著名的目錄學家。他繼承了由漢代劉向、劉歆開創,經過南宋鄭樵發展的我國目錄學的優良傳統,從理論和實踐上加以發揚光大,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目錄學思想和方法,把我國目錄學的研究工作大大推進了一步。《校讎通義》內篇三卷,卷一是主要部分,闡明他對目錄學的見解。章學誠認為,目錄學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校讎通義》敘)的學問,所以無論分類、編目、著錄,都必須充分體現這一思想。同時,他也就互著、別裁等目錄學方法進行了探討。卷二是考證《漢書藝文志》,糾正鄭樵、焦竑校正《漢書藝文志》的錯誤。卷三是分析《漢書藝文志》的得失。外篇收集章學誠寫的序跋和文史雜論二十一篇、其中較重要的有《論修史籍考要略》等幾篇。
章學誠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對目錄和校讎工作來說,不只是簡單的類次群書和校正文字,更主要的是要通過揭示書的思想內容,以及作者在學術方面的成就、流派和師授淵源,闡明學術思想的源流和發展情況。章學誠提出,在分類方面,要重視圖書的內容,不應拘泥于形式;在編目方面,要做到類目清楚,類次有序;在著錄方面,要撰寫類敘和提要,這樣就能反映各個時代學術、文化的興衰情況,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為現實服務,這是很有見地的。章學誠還反對是古非今,主張從學術演變中認識和總結它的發展規律,《七略》演變為四部,如“篆隸之流而為行楷”,是大勢所趨,“安得執《七略》之成法以部次近日之文章乎”(《校讎通義》內篇一《宗劉》)。因為舊的分類法無法反映新興學科的發展,容納不了不斷增長的圖書資料。章學誠對古代藏書樓把圖書作為私有財產藏之秘閣,不能廣為流通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提出了批評,這無疑是正確的。
章學誠具體地運用了他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錄學思想,在目錄編制的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創造,最重要的是“互著”、“別裁”兩法。互著又稱互注、互見,指一書內容論及兩個主題或涉及兩類以上時,應該將這書在有關各類中重復反映。“至理有互通,書有兩用者,未嘗不兼收并載,初不以重復為嫌,其于甲乙部次之下,但加互注以便稽檢而已”(《校讎通義》內篇一《互著》)。別裁又稱別出,指將書中內容的某一部分分析出來進行著錄,歸入到有關各類中去。“所著之篇,于全書之內自為一類者,并得裁其篇章,補苴部次,別出門類,以辨著術源流”(《校讎通義》內篇一《別裁》)。運用“互著”、“別裁”兩法,能充分發揮目錄“繩貫珠聯,無少缺逸”的作用,“使后人溯家學者,可以求之無弗得”(《校讎通義》內篇一《互著》)。這是章學誠總結了前代目錄學家的成就,第一次明確提出來的,是他對目錄學的重要貢獻。
章學誠的目錄學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他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反對空談,主張學以致用;他堅持批判精神,反對因循守舊,主張大膽創新;他重視圖書資料,反對離事言理,主張詳明學術源流,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當然,章學誠也有他的局限性,他主張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仍是辨封建社會之學術,考地主文化之源流;他的致用的觀點,還是為鞏固封建統治服務;他的批判精神,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對這一點,我們是不能苛求于他的。
章學誠的《校讎通義》,生前未能刊印,一直到1832年(道光十二年),才由他的次子華紱在大梁首次刊印,這時距他去世已有三十一年了。以后又有杭州、廣州、貴州的幾種刻本,內容相同。1921年劉承干嘉業堂刻《章氏遺書》,《校讎通義》三卷編為內篇,同時又增加外篇一卷。1956年古籍出版社依劉承干嘉業堂本重新標點出版了《校讎通義》。這是目前最為流通的一個本子。
上一篇:崔曙庭《校勘學釋例》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崔曙庭《梁書》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