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之忍第二十六
怒之忍第二十六
怒為東方之情而行陰賊之氣,裂人心之大和,激事物之乖異,若火焰之不撲,期燎原之可畏。
大則為兵為刑,小則以斗以爭。太宗不能忍于蘊古、祖尚之戮,高祖乃能忍于假王之請、桀紂之稱。
呂氏幾不忍于嫚書之罵,調樊噲十萬之橫行。
故上怒而殘下,下怒而犯上。怒于國則干戈日侵,怒于家則長幼道喪。
所以圣人有忿思難之誡,靖節(jié)有徒自傷之勸。惟逆來而順受,滿天下而無怨。噫,可不忍歟!
【譯文】
怒是七情六欲的一種,陰陽家稱之為“東方之情”,怒極了就會做出陰險盜竊的事情。所以發(fā)怒的結果是破壞內心的和氣,激發(fā)事物朝不正常的方向發(fā)展,做事就不會順心如意。《尚書·盤庚》說,如果內心的怒火不被撲滅,那么它就猶如原野上燃燒的大火,其氣勢和后果是非常令人恐懼的。
大怒會導致沖突,引起戰(zhàn)爭,小怒會導致紛爭,引起毆斗。唐太宗聽信讒言無心辨別張?zhí)N古的是非,一時意氣用事,錯殺張?zhí)N古,還因盧祖尚拒絕君命,一時大怒又下令殺了盧祖尚,后來唐太宗意識到自己因一時怒氣而殺人是暴行,能自我悔過;漢高祖劉邦曾忍怒立韓信為王,以守故土,也曾怒刑蕭何,之后認錯,自比桀紂。
西漢的呂后幾乎忍受不了匈奴冒頓單于送來的那封言辭無禮下流的信的羞辱,心中大怒,欲折調樊噲發(fā)兵10萬進攻匈奴,后經季布勸說而改變主意,以禮待敵,結果冒頓單于派人前來謝罪。
所以居于高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動輒發(fā)怒,就會殘虐下位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不顧禮義,而逞強發(fā)怒,就一定會冒犯上位的人。對于國家來說,一旦雙方產生怒氣則會引發(fā)戰(zhàn)爭;對于家庭來說,一旦內部產生怒氣就會失去倫理之道。
所以孔圣人告誡:“忿思難。”是說人如果要發(fā)怒的時候,應當考慮由此而來的患難來抑制自己的憤怒;陶潛對怒氣這樣形容:“怒氣劇炎火,焚和徒自傷。觸來勿與竟,事過心清涼。”是說發(fā)怒只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只有逆來順受,才能行滿天下而不會受到怨恨。唉!怒有如此多的惡果,面對不順之事時,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怒氣呢?
【評析】
怒氣是人類的一種情感,發(fā)怒也是人之常情,當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怒氣自然而然就產生了。發(fā)怒不僅傷身,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一個易發(fā)怒的人也難于和他人合作,所以憤怒需要適可而止。因為憤怒過后往往會給你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因此,當你想發(fā)怒的時候,就要慎重地考慮一下后果。實際上,是否應該發(fā)怒,并不在于別人,別人是不可能惹你發(fā)怒的,發(fā)怒的根源還是在于你自己,在于你是否愿意忍一忍。
典例闡幽 沖冠一怒,為紅顏
崇禎十六年,正當屢有戰(zhàn)功的吳三桂與愛妾陳圓圓如膠似漆之際,崇禎帝的圣旨到:吳三桂迅速出關。兩個有情人只好灑淚告別。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農民軍進入北京,他的手下劉宗敏便捕捉和拷打吳家的人,除了追贓,還勒令其交出陳圓圓。
吳三桂出身行伍,是在同清(后金)的戰(zhàn)爭中成長起來的一員驍將,年紀正輕,血氣方剛,在愛妾遭人凌辱的情況下,想到國仇家恨,吳三桂再也按捺不住對農民軍的極端仇恨。他懷著滿腔憤怒,于四月四日突然返至山海關,向唐通部發(fā)動襲擊。唐通受李自成指使,曾給吳三桂寫過招降信。雖然沒有得到吳三桂明確的回答,他也沒料到吳三桂會中途變卦,所以唐通毫無防備,倉促應戰(zhàn),被吳軍殺得人馬幾盡。山海關重新被吳軍占領。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兵臨山海關,雙方進行了一些零星的戰(zhàn)斗。吳三桂處境十分危急,他見多爾袞遲遲不出兵,決定親自出關謁見多爾袞。二十一日,這兩位同年所生的當世梟雄相會于歡喜嶺上的威遠臺。兩人立誓為盟,達成了借兵的協(xié)議。四月二十二日,清軍入關,山海關戰(zhàn)役全面打響。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忙舉行登基大典,殺吳三桂全家三十余口后西撤。全家被戮,吳三桂悲痛欲絕,舉哀兵窮追不舍,在西山、定州兩敗李自成農民軍。
五月底行至降州,準備在此休整部隊與調節(jié)心境。不料,此時北京傳來消息,部將胡國柱找到了陳圓圓。
六月五日,在降州南洋河畔吳三桂的軍營里,舉行了隆重、熱烈的軍中婚禮。蒼茫的暮色中傳來隆隆禮炮聲,這是吳三桂一生中聽到的最美妙的炮聲。
吳三桂婚后,自忖是考慮大事的時候了,便召集部下一起商量,是繼續(xù)追剿李自成,還是班師回京。大多數(shù)人主張率師回京,不能再打下去了,要保存實力,以觀清廷動靜。后來,吳三桂為顧及身家性命及部將利益,終于投降了清朝。
順治二年閏六月,李自成農民軍主力部隊被徹底擊敗,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宮山。消息傳人北京后,多爾袞認為心腹大患已除,遂下令各征剿大軍班師回朝。
吳三桂一生從成到敗,軌跡復雜。但關鍵的一點是他為紅顏而怒,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分辨力,所以反戈一擊,盡管暫時得到了些許利益,但又產生了新的問題,不得不去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人生抉擇。實際上,吳三桂因沖動而做出的決定,是其一生之路越來越窄的開始,因此在他面前沒有出路而只有絕路。
上一篇:忍學《忽之忍第三十五》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急之忍第五十五》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