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4】中國做對了什么
(周其仁著,中國計劃出版社,15.8萬字,2017年5月第1版,45元)
△共4輯:①成就與挑戰;②企業家精神;③國企改革那些年;④迎接挑戰。
○鄧小平的貢獻,是把國家政策的方向,轉向了對促進生產力的自發合約提供合法承認與保護。
○鄧小平的辦法就是允許實踐,并從實際出發來觀察和分析。
○鄧小平的哲學,是相信每個普通人都具有改善生活的持久動力。國家要富強,要推進現代化,就必須充分發揮每一個社會成員和所有基層組織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大幅度降低了制度運行的成本,激發了人們勞動和工作的熱情,鼓勵了人力資本投資,提升了要素質量。
○要素成本、制度成本和要素質量。
○后發優勢指的是后起的發展中經濟,可以利用發達經濟的資本、技術和經驗,通過變革和學習,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后來居上。
○當前經濟問題的癥結就在“戰略性行業”。如金融、電信、航空、媒體、出版、進口貿易等,至多只可以組織國有企業之間的競爭,而不準私人企業插足。
○人力資本,是人的質量,包括人的進取心、人對風險的態度、人的知識的累積程度和應用技術的能力。
○技術創新和企業家的能力,由市場的長期競爭來檢驗。
○“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企業制度改革。
○古代有個庖丁解牛的故事,啟發我們把麻煩的復雜問題分開處理。
○改革激發了中國人掌握知識的誘因,而開放則降低了中國人的學習成本。綜合起來,早已存在的要素成本優勢、改革開放顯著降低制度費用以及中國人力資本的迅速積儲,共同成就了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其中,制度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是中國經驗的真正秘密。
上一篇:領導力
下一篇:中國制度“優”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