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8】道德經
(〔春秋〕老子著,陳濤編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印張25,2011年8月第1版,55元)
△上篇:道經,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下篇: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〇“道”是《道德經》的根本核心。“道”并非固定程式,亦非常形,它是哲學,是對世界的抽象認知,又是對具體分析的活的思維。老子在這里所謂的“道”就是指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也可以稱作是人類的宇宙觀或自然觀、世界觀。
〇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水具有滋潤萬物的不變本性,而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甘居眾人所厭惡的卑下、垢濁的地位。所以,水之善接近于“道”了。
〇虛極靜篤。“至虛極,守靜篤”。
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于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〇與物反矣,至于大順。沒有心智就是最大的心智。要運用我們這么大的心智,就要拋棄我們那小的心智。弄虛作假、不誠實,失去了人們的信任,失去了信譽,欺騙別人一次,影響自己一生。
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真實可信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言詞不可信。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聰明的人知識不廣博,知識廣博的人不聰明。圣人不私自積藏,他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要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與別人爭奪)。
(2021年4月8日晨閱畢)
上一篇: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克思
下一篇:非洲的民主與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