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8】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應對三大戰役的
(金沖及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9.1萬字,2020年6月第1版,54元)
△7章:[1]兩種戰略指導方針的對立;[2]戰略決戰的前夜;[3]決戰前奏:濟南戰役;[4]遼沈戰役;[5]淮海戰役;[6]平津戰役;[7]綜論。
〇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全國解放戰爭中的戰略決戰,是一個經過精密設計和策劃的整體。什么是戰略決戰?是指對戰爭全局有決定意義的戰役。戰略決戰是檢驗軍事統帥的戰略眼光、駕馭復雜局勢能力以及意志力的最好試金石。
〇蔣介石那套“由點來控制線,由線來控制面”的戰略設想,講起來仿佛頭頭是道,其實完全脫離實際,不僅最終全歸落空,而且使他那點本錢不斷被消磨削弱,雙方軍事力量對比一步一步發生變化,種下國民黨軍隊兵力越來越不足、捉襟見肘、無力應付的嚴重后果。
〇毛澤東的戰略方針是: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認為雙方有生力量對比的消長,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〇毛澤東說:“戰爭就是兩軍指揮員以軍力財力等項物質基礎作盤,互爭優勢和主動的主觀能力的競賽。競賽結果,有勝有敗,除了客觀物質條件的比較外,勝者必由于主觀指揮的正確,敗者必由主觀指揮的錯誤”。
〇“遭遇的困難愈多,成功的機會也就愈大”。
〇“慎重初戰”,是毛澤東歷來的主張。他早就說過“第一個戰斗的勝敗給予極大的影響于全局,乃至一直影響到最后的一個戰斗”。
〇對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震評論道:“敵人在戰役指揮上為保住一個軍,結果丟掉一個兵團,以后又為保住一個兵團,結果共丟掉五個兵團。敵人的指揮錯誤和失敗,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又是必然的”。
〇巴頓:“不應該定了計劃,然后要環境去適應那些計劃。應該使計劃適應環境”。
〇“從戰爭中學會戰爭”。陳毅曾將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作過這樣的概括:“其特點是以實事求是的方法去研究中國戰爭的實際,去發現和掌握中國革命軍事的總規律”。
〇初戰即采用奇襲之辦法。
〇“戰術是外行,戰略家好一點,政治意識比軍事意識強”。(周說蔣)。
(2021年4月1日晨閱畢)
上一篇:至誠報國——黃大年
下一篇:西方將主宰多久:東方為什么會落后,西方為什么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