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就是抒情結合其他表達方式,即敘述、描寫和議論,來達到作者抒發情感的目的。在這些抒情方式之中,抒情以含蓄溫婉的方式,通過對景、事、物、理的塑造闡釋,來折射出人的情感思想意趣。在敘述文學,甚至在很多抒情文學中,抒情常常是以描寫、敘述客觀物象事物的形式出現,這時作家的情感隱藏在客觀對象的敘述描寫之中。因為不直接傾訴情感,所以顯得含蓄隱晦,耐人尋味,但這并不代表描寫、敘述、議論和抒情沒有區別了,只是說明了抒情的依附性特點。當描寫、敘述、議論與抒情結合時便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描寫、敘述、議論了,而成為了一種更好為作者表達情感的手段和路徑。間接抒情的方式多樣,本文主要從以下幾種方式進行介紹。
一、敘述抒情
敘述抒情又稱為寓情于事,即將情感寄寓在所敘述的事中,作者因事動情,借事寄情,力求事件敘述與情感抒發融為一體。敘述抒情雖然是敘述與抒情的結合,但卻是以敘事為依托,以抒情為宗旨。所以,敘述抒情與一般的敘述有很大的區別,它的目的并不像一般敘述那樣是為了完整地呈現整個事件的面貌,而是為了表達作者或抒情主人公在經歷這個事件時所引發的情感體驗。因此,它不會像一般敘述那樣完整詳盡,而只會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片段給予述說,讓敘述成為抒情的基礎和依據,目的是為了達到抒情的效果。
日本當代作家村上春樹的散文佳作《愛如半夜汽笛》通過敘述兩位年輕人關于愛的對話,抒發了作者關于愛情的浪漫情懷:
女孩問男孩:“你喜歡我喜歡到什么程度?”
少年想了想,用沉靜的聲音說:“半夜汽笛那個程度。”
少女默默地等待下文——里面肯定有什么故事。
“一次,半夜突然醒來。”他開始講述,“確切時間不清楚,大約兩三點吧,也就那個時間。什么時候并不重要,總之是夜深時分,我完完全全孤單一人,身邊誰也沒有。好嗎,請你想象一下:四下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就連時鐘聲都聽不見,也可能鐘停了。我忽然覺得自己正被隔離開來,遠離自己認識的人,遠離自己熟悉的場所,遠得無法置信。在這廣大世界上不為任何人愛,不為任何人理解,不為任何人記起——我發現自己成了這樣的存在。即使我就這么消失不見,也沒有人察覺。那種心情,簡直就像被塞進厚鐵箱沉入深海底。由于氣壓的關系,心臟開始痛,痛得像要咔哧咔哧裂成兩半。這滋味你可知道?”
少女點點頭。想必她是知道的。
少年繼續說道:“這大概是人活著的過程中所能體驗到的最難以忍受的一種感覺。又傷心又難受,恨不得直接死掉算了。不不,不是這樣,不是死掉算了,而是假如放在那里不管,就真的死掉了,因為鐵箱里的空氣越來越稀薄了。這可不是什么比喻,是真的。這也就是深夜里孤單單醒來的含義。這你也明白?”
少女再次默默點頭。少年停了一會兒。
“不過當時聽見很遠很遠的地方有汽笛聲,非常非常遙遠。到底什么地方有鐵路呢?莫名其妙。總之就那么遠。聲音若有若無,但我知道那是火車的汽笛聲,肯定是。黑暗中我豎耳細聽,于是又一次聽到了汽笛聲。很快,我的心臟不再痛了,時針開始走動,鐵箱朝海面慢慢浮升。而這都是因為那微弱的汽笛聲的關系。汽笛聲的確微弱,聽見沒聽見都分不清,而我就像愛那汽笛一樣愛你。”
少年的短小故事至此結束。這回少女開始講她自己的故事……
世間的愛情千萬種,那如夜半汽笛般的喜歡是什么樣的呢?汽笛聲在男孩夜半時分醒來孤寂絕望之中響起,帶來的是生命的氣息。對于他來說,汽笛聲是天籟之聲,是生之希望,是一種美好的象征。男孩將自己對女孩的喜歡比喻成那深夜響起的汽笛聲,無疑是愛她如愛自己的生命,把自己喜歡女孩形容到如此程度,神圣至極。一篇關于愛情的文章,沒有轟轟烈烈的聲聲誓言,沒有句句動人的海誓山盟,卻將如此純粹深沉的愛戀通過看似平淡冷靜的敘述完美呈現了出來。
小說雖然是以追求細致的人物刻畫和完整復雜的情節,以及對人物展開行動時的環境作具體充分的描寫,但小說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文體的很多特點,因此發展出具有鮮明抒情性的小說類別,兼有敘述和抒情的雙重品質。在現代作家之中,在小說中經營“有情”敘事,最為典型的作家是沈從文。他的小說《邊城》便被人稱為最后一首抒情詩,在《邊城》結尾處,作者寫道:
碧溪岨的白塔,與茶峒風水有關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個自然不成。除了城中營管,稅局以及各商號各平民捐了些錢以外,各大寨子也有人拿冊子去捐錢。為了這塔成就并不是給誰一個人的好處,應盡每個人來積德造福,盡每個人皆有捐錢的機會,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個兩頭有節的大竹筒,中部鋸了一口,盡過渡人自由把錢投進去,竹筒滿了馬兵就捎進城中首事人處去,另外又帶了個竹筒回來。過渡人一看老船夫不見了,翠翠辮子上扎了白線,就明白那老的已作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安安靜靜躺到土坑里去了,必一面用同情的眼色瞧著翠翠,一面就摸出錢來塞到竹筒中去。“天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的永保平安。”翠翠明白那些捐錢人的意思,心里酸酸的,忙把身子背過去拉船。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喜歡流連于往昔,在對往昔的緬懷中流露出將其作為現實的對照。《邊城》結尾處的語調充滿留戀之情:那個“坍塌了的白塔”是美好的往昔的象征;而那個令翠翠夢魂牽的年輕人,也許明天就回來。從這種殷切的懷念與召喚中,可以領略到沈從文在現代文明的侵蝕下卻依然想留住和再造古樸風情、淳樸民風的強烈愿望。文章中散發出的是落寞而美好的氣息,而這種美好是與抒情特質分不開的,文章就在一種靜慢舒緩的敘述節奏中將感情滲透其間。淡然,卻韻味深長。
二、描寫抒情
描寫抒情是指將情感寄寓于描寫的方式中,抒情以描寫客觀物象或景象出現,而作家的情感隱藏在他對客觀對象的描摹之中。凡是在描寫中客觀事物的特征自然質發生較明顯的變異時,情感成分占了優勢,描寫就變成了抒情。寓情于景是描寫抒情中最典型的一種。
寓情于景具體又包含了借景抒情和觸景生情,是指作者帶著特定的主觀情感來描寫客觀景致,不直接抒情,通過繪景來抒發感情。它與一般描寫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描寫不在于如實展示景象的自然形態,而在于在描寫的過程中將作者的情感、意志、心態融入到事物景象中。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混為一體,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認為只有真實地描摹景物,表達情感,情境互為表里,才稱得上有境界。
寓情于景在散文和小說中比較常見。如日本作家東山魁夷散文《一片樹葉》中的寓情于物的抒情運用:
我注視著院子里的樹木,更準確地說,是在凝望枝頭上的一片樹葉,而今,它泛著美麗的綠色,在夏日陽光里閃耀著光輝。我想起當它還是幼芽的時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這片新葉尚未吐露的地方,吊著一片干枯的黃葉,不久就脫離了枝條飄落到地上。就在原來的枝丫上,你這幼小的堅強的嫩芽,生機勃勃地誕生了。
任憑寒風猛吹,任憑大雪紛紛,你默默等待著春天,慢慢地在體內積攢著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樹枝上綴滿粒粒珍珠,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著雨水閃閃發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經臨近了。
春天終于來了,萬木高高興興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陳葉,早已腐爛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長成了一片嫩葉在初夏的太陽下浮綠泛金。對于柔弱的綠葉來說,初夏,既是生機旺盛的季節,也是最易遭受害蟲侵蝕的季節。幸好,你平安地迎來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們織成濃密的青蔭,遮蔽著枝頭。
我預測著你的未來。到了仲夏,鳴蟬將在你的濃蔭下長嘯,等一場臺風襲過,那吱吱蟬鳴變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氣也隨之涼爽起來。蟬聲一斷,代之而來的是樹根深處秋蟲的合唱,這唧唧蟲聲,確也能為靜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綠意,不知不覺黯然失色了,終于變成了一片黃葉,在冷雨里垂掛著。夜來秋風敲窗,第二天早晨起來,樹枝上已經消失了你的蹤影。只看到你所在的那個枝丫上又冒出了一個嫩芽。等到這個幼芽綻放綠意的時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一葉墜地,絕不是毫無意義的。正是這片片黃葉,換來了整個大樹的盎然生機。這一片樹葉的誕生和消亡,正標志著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轉化。作者通過對一片黃葉誕生與消亡的描寫,感嘆的是人類生死輪回,相互珍愛與給予的要諦。
描寫抒情在小說中也經常被運用到,如美國現實主義作家斯托夫人的代表作《湯姆叔叔的小屋》。在小說的第七章,為了躲避奴隸販子的追捕,艾莉查抱著兒子不顧一切跳到河面的一塊塊浮冰上,到達對岸的驚心動魄的場面的描寫:
剎那間,艾莉查好像突然擁有了一千倍的活力。她的房間有扇朝向河邊的門。她一把抱起孩子,跳下一級級臺階,朝著河邊猛跑過去。正當她即將消失身形于河岸下時,奴隸販子一眼發現了她。他翻身下馬,大聲喊著山姆和艾迪,自己已像追趕一只小鹿一樣朝艾莉查追來。一瞬間,艾莉查幾乎腳不沾地地飛到河邊,追捕她的人緊跟在身后。在老天給予絕望者的非凡力量的幫助下,她縱身一跳,越過岸邊的混水,跳到了遠處的冰筏上。那是拼死的一跳,只有在瘋狂或絕望時才會有這樣的一跳。看著艾莉查這樣的跳躍,赫利、山姆、艾迪都本能地大喊起來,同時舉起了雙手。
她跳上去的那塊巨大的綠色冰筏在她身體的重壓下左搖右晃,發出了咯吱吱的響聲,但她不能有片刻停留,她狂叫著用盡力氣跳到了一塊冰筏上,接著是另一塊,滑倒了,站起來再跳。鞋子掉了,襪子劃破了,每走一步都留下斑斑血跡。但她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聽,身上也沒什么感覺,最后,好像在夢中似的,她隱約看到了俄亥俄河的岸邊,一個男子把她扶上了岸。
這里對艾莉查為了兒子不被奴隸販子帶走,抱著兒子不顧一切跳到河面一塊塊浮冰上,最終達到對岸的驚心動魄的場面進行了生動描寫,通過如此細致的描寫,贊美了一個母親出于本能保護自己孩子的勇敢,而這一切,源自母愛的偉大。
三、議論抒情
議論抒情即通過議論抒發感情,也稱寓情于景。議論抒情與一般議論的不同在于,它的目的并不像一般議論那樣要闡釋某種觀點或者證明某種觀點的正確性,而是要表達出作者在形成某種觀點或者認識某種觀點時所伴隨的情感體驗。故在寫作時,它并不像一般議論那樣用論據來論證論點,注意理性的邏輯性,而是用情感化的語言來直接傾訴對某事某物的看法和評價。總之,寓情于理要求以情導理,以理帶情,達到情理交融的效果。如魯迅的散文《希望》中有大篇幅的議論,但是背后卻蘊含了深刻的情感: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頭發已經蒼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顫抖著,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靈的手一定也顫抖著,頭發也一定蒼白了。
然而這是許多年前的事了。
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滿過血腥的歌聲: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和報仇。而忽而這些都空虛了,但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逝去了?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的蝴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祥之言,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翔舞……
雖然是悲涼漂渺的青春罷,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現在何以如此寂寞?難道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來肉搏這空虛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聽到Petofi Sandor(1823—18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
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
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
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
這偉大的抒情詩人,匈牙利的愛國者,為了祖國而死在可薩克兵的矛尖上,已經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詩至今沒有死。
但是,可慘的人生!桀驁英勇如Petofi,也終于對了暗夜止步,回顧著茫茫的東方了。他說: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倘使我還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這“虛妄”中,我就還要尋求那逝去的悲涼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滅,我身中的遲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現在沒有星和月光,沒有僵墜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愛的翔舞。然而青年們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來肉搏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現在沒有星,沒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愛的翔舞;青年們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沒有真的暗夜。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希望》是魯迅驚異于青年人的消極而寫。這篇文章寫出一顆寂寞而平安的心,一個蒼老的人,希望破滅之后的絕境狀態。而文章要提出的問題是:希望喪失之后,人生該怎樣繼續?整篇文章充滿了生命哲學思考的意味,但從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對希望與絕望的思考時,內心涌動的是深厚的情感,深沉的痛苦絕望,而這些情感又源自對于人生、對于青年的大愛。
議論抒情同樣被運用在小說之中。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有這樣一段寓情于理的文字,被后人當作經典無數次引用:“兩種懷念如同雙鏡對立,他夾在其間不知所措,無法再保持高妙的超脫,最后甚至勸說他們全都離開馬孔多,忘掉他傳授的一切世道人心知識,讓賀拉斯見鬼去,還說不論在什么地方都要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云煙。”這段文字看似用很冷靜的文字發表對生活無意義、人生之虛妄的見解,實則充滿對人類存在感的茫然無助、人類在百年孤獨中不斷循環、擺脫不了命運枷鎖的深沉痛苦絕望。
以上內容主要介紹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但在文學作品中,除了極少數以詩歌為代表的抒情作品,大多數文本都采取綜合運用各種抒情方式的手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抒情效果。
【原典閱讀】
加布林鯊魚的悲情母愛
約翰遜
約翰遜,美國海洋協會的會員,2004年春天,他和同事吉拉在參加一次海洋考察時,意外地遭遇了一大一小兩條加布林鯊魚。當他們捕捉了那條幼鯊時,母鯊鍥而不舍地浴血營救愛子,在發現幼鯊已經死亡后,母鯊更是以慘烈的自爆方式向人類詮釋了一種來自動物之間的母愛悲情。
那是四月一個晴朗的星期三,我們一行12人進入了一艘性能優異的潛水艇,開始了我們的大西洋海底之旅。帶隊的是50歲的弗吉尼亞大學的生物教授戴蒙先生,他熱情而健談,對海洋生物的研究非常廣泛,幾乎對每一種海底生物的生活習性和特點都如數家珍。
大西洋的海洋資源非常豐富,在潛水艇經過的地方,我們能夠看到成群的鯡魚、鱈魚和丑陋的毛鱗魚游過,螯蝦以及各種藻類也不時地映入眼簾。
就在這時,我忽然發現窗口右側的魚群忽然四散逃去,一瞬間那些小魚就都不見了蹤影。接著一大一小兩個陰影游了過來。天啊,那是什么樣的魚,灰色的閃著金屬光澤的魚皮,長相非常丑陋兇狠,鼻吻比兇猛殘忍著稱的虎鯊還要長還要尖,那銳利的牙齒,就像一把把直立的三角刮刀,寒光閃爍,樣子十分猙獰可怕,讓人不寒而栗。
“噢,我的上帝,那是什么?好像是種沒見過的鯊魚?瞧那鋒利的牙齒,沒錯,它們肯定是鯊魚的一種。”吉拉兩眼直直地看著窗外,嘴里喃喃地說。
“我知道了,”戴蒙先生激動地說,“這就是加布林鯊魚,非常珍貴的,我們從來都沒有過完整標本的加布林鯊魚,太難得了,這次居然被我們遇到了。”
加布林鯊魚是一種兇猛的噬人鯊,只在深海活動,兇猛異常,人們都習慣地叫它“魔鬼鯊”。它同時也是極為特殊的一種鯊魚。當它被圍入魚網幾經掙扎不得脫身時,會通過自身類似魚鰾的肌體壓強變化,而膨脹起來,最后自行爆炸成大大小小的碎塊,寧肯粉身碎骨也不愿被人活捉,很有點寧死不屈的骨氣。所以直到現在,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捉到過一條完整的加布林鯊魚,人們通常見到的不過是魔鬼鯊的碎塊而已,斷口都參差不齊,極像磚塊或瓷器破碎后的樣子。它們厚厚的皮肉很少有韌性和彈性,特別是魚皮就像陶瓷制品一樣硬。爆炸后的魔鬼鯊魚片就像我們平時打碎了一件瓷器,斷口完全可以拼接在一起,分毫不差。
正在這時,只聽見很多人都在大喊:“太好了,快跟著它們,我們要拍下它們的照片,這絕對是一條母鯊帶著它的孩子,或許我們能把那條小鯊魚完整地帶到陸地上去。準備好撒網。”吉拉高聲叫道,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恨不得立刻沖進海里把那條小鯊魚抱進來。
此時,戴蒙先生渾厚有力的聲音響起,頓時所有人都靜了下來,“我們將跟著這對鯊魚,看是否有機會捉住它們,但大家不要抱太大的希望,許多年來,還沒有一條加布林鯊魚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它們的性情非常剛烈,我們只能寄希望于這條小鯊魚,如果真能成功的話,那我們這次考察將使對加布林鯊魚的研究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潛水艇悄悄地跟在它們身后,等待著捕捉的時機。
母子情深。顯然那條小鯊魚出生不久,它緊緊地跟著它的媽媽,時時小心地躲到媽媽的身子下面。小家伙很容易受驚,總是小心翼翼的,一點陰影都會讓它感到害怕。
我忽然有些奇怪,通常鯊魚每交配一次,至少要生出7條以上的小鯊魚,但這條鯊魚怎么只帶了一個孩子呢?
戴蒙先生解釋說:“鯊魚是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的,它們也有很多敵人,當小鯊魚出世以后它們便要迅速地適應環境,學會照顧自己,否則就會有被吃掉的危險。這條小鯊魚看起來沒出生幾天,它的兄弟姐妹肯定都已經消失了,所以我們要小心,它的媽媽一定會盡全力保護它的。”
由于鯊魚的兩眼長在頭部的兩側,所以母鯊幾乎可以感覺到各個方位的光線,我們特別注意熄滅了潛水艇的高亮度的燈光,只留下一些小燈來照明。盡管如此,那條母鯊還是注意到了我們的存在,因為它的觸覺主要是靠皮膚表層下面的神經末梢網感覺的。它對我們的潛水艇保持著警惕的狀態,動作迅速而靈敏。
戴蒙先生忽然想起了什么,跑到駕駛室里說了幾句,接著就發現那兩條鯊魚慢慢地放松了下來。戴蒙得意地說:“我讓他們開通了一種新安置的裝置,能夠發出一種深海魚類的磁場,它們現在肯定消除了戒備心理,把我們當成一條無害的大魚了。”
我們觀察著它們的一舉一動。那條母鯊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它時不時地放慢速度,等小鯊魚游過來,又專門帶它到有魚群的地方去,而它自己卻不吃什么,在那里耐心地等待著。當它看到小鯊魚已經可以迅速而準確地捕食魚群時,表現得很高興,猛地沖了一下,吞吃了很多鱈魚。原來做媽媽的早就餓了,為了教孩子捕食才忍住饑餓,沒隨意襲擊。
小鯊魚很快就吃飽了,開始圍著媽媽撒嬌,它不再去注意身邊游過的魚群,哪怕是肥美的鱘魚也不屑一顧,這顯然激怒了母鯊。當小鯊魚調皮地游到媽媽尾巴旁時,這個嚴厲的母親忽然實行了家法。只見母鯊的尾巴猛地掃了小鯊魚一下,可憐的毫無防備的小鯊魚,頓時被甩到了一塊礁石上。我們很多人都忍不住驚呼起來,生怕出現什么意外,還好,小家伙沒有受傷,可是看起來被嚇得不輕,它慢慢地靠近自己的媽媽,眼睛里露出委屈的神情,而母鯊依然在前面游著。
“這是母鯊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吉拉說,“它要求自己的孩子盡快學會捕食之道,知道魚群的區域和捉魚的特點,能盡早獨立。”她看看我們,又補充道:“這真是種聰明的鯊魚。”
我們的潛水艇慢慢接近了小加布林鯊魚,大家急切地等待著。戴蒙先生把鏡頭對準小鯊魚的時候大喊了一聲“放”,只聽見悶悶的“咚”的一聲,一張大網鋪天蓋地地向兩條鯊魚撲來,小鯊魚沒有母鯊反應迅速,它被罩進了網中。
母鯊有段時間消失了,我們高興極了,拖著小鯊魚慢慢上升,要回到港口,那個小家伙在網中極其不安地游著,尾巴狂亂地劃動著,企圖掙脫漁網,但是它怎么可能成功呢?它越掙扎,漁網就把它裹得越緊,我們隔著厚厚的鋼板,幾乎都能聽到它求救的聲音了。
“它的媽媽會回來救它的,我們必須多加小心。”吉拉這時比較鎮靜了,她不安地看著窗外,等待著母鯊的出現。
忽然潛水艇劇烈地搖晃起來,很多人臉色頓時變得煞白,我更是感到天旋地轉,等好不容易平息下來,我發現窗外正在進行著一場艱難的營救。那條母鯊沖了回來,它正在拼命地撕咬著魚網,小鯊魚見到媽媽,更是拼命地在里面掙扎,它們的嘴都已經被漁網上的倒刺劃破,鮮血一縷一縷地飄在水里,染紅一片。
在撕扯漁網沒有成功的情況下,母鯊終于發現眼前的這個龐然大物來者不善,它憤怒地向潛水艇發起了攻擊。先是猛力撞擊著潛水艇的頭部,企圖阻止它繼續向上升,接著又瘋狂地四處亂撞,它鋒利無比的牙齒一次又一次從窗外閃過,那張大嘴好像在咒罵著什么,又像是絕望地企求著什么。
我看著它的一次又一次失敗的進攻,感覺如果有足夠的能力,它會把整個潛水艇都撕碎的。它發現了潛水艇后面拖帶的那些小魚,只一下就將它們咬爛成泥。吉拉捂住了眼睛哀號:“哦,我的珍珠魚啊,可憐的珍珠魚啊。”
我們繼續上升,已經可以感覺到水中的亮度在一點點增加。母鯊的進攻也因此變得更加兇猛。因為它的撞擊,船體劇烈震蕩起來,有人開始嘔吐。“堅持住,加快上升速度,我們一定要成功。”戴蒙先生大喊。
那條母鯊見營救無望,扭頭去看它的孩子,它亦步亦趨地跟隨著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在網中費力地掙扎,很顯然,這條出生沒幾天的小家伙已經沒有力氣了,動作遲緩了許多。忽然母鯊張開了血盆大口,惡狠狠地咬向了它的孩子……“天啊,它已經知道了我們的意圖,它是要把小鯊魚咬碎,不讓我們完整地帶走它。”一個穿白色上衣的男子喊道。
我們誰也無法去阻止這一暴行,換句話說,我們誰也沒能想到母鯊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大家擠在狹小的窗口,眼睜睜地看著這個瘋狂的母親兇狠地隔著漁網撕咬著它的孩子。
小鯊魚被漁網裹得緊緊的,幾乎無法動彈,只能任由母親把自己咬爛。鮮血洶涌地噴了出來,一片紅色的海水過去,我們看見一片片碎肉從漁網中撒出。小鯊魚很快就一動不動了,但它的媽媽卻還沒有放棄撕咬,它張著大嘴,牙齒上沾滿鮮血,不停地咬著漁網里的尸體。那具剛才還快樂地在水里流動的身體,現在已是千瘡百孔慘不忍睹。
我們都目瞪口呆,大家已經忘記船身的劇烈搖晃,兩眼直直地看著那頭母鯊,看著它把自己的孩子無情地撕碎。
這次將小加布林鯊魚帶回研究的愿望徹底破滅了,我們只好返航,那只漁網里還有著小鯊魚尸體的一大部分,但因為無法將漁網撒開,我們只好拖著它前進。
那條母鯊依然不屈不撓地緊跟著我們。有幾次因為水流的原因,小鯊魚的尾巴擺動了一下,它的媽媽先是欣喜若狂地沖上去,以為自己的孩子又活了過來,等到發現不過是假相時,又加倍憤怒地撕咬起來,把小鯊魚的尾鰭都咬碎了。看樣子,它會一直就這樣跟著我們,直到它再也不能前進為止。甚至有一次,它死死地拖住漁網,企圖不讓潛水艇前進,但結果卻是枉然。
周圍的景物已經越來越清晰,我們能夠看到淺水域里的魚群了,海面上一定有著很好的陽光。母鯊的行動越來越吃力。這個生活在深海里的魚是無法忍受淺水環境的,我想它很快就要放棄跟著我們,回到它自己的領地去了。
“快看,還有幾米我們就可以到海面了。”有人高興地喊著,可這時才發現,那倔強的母鯊依然跟隨著潛水艇,在幼鯊尸體邊游著,只是,它的身體好像膨脹了起來,變得很肥大,那雙兇狠的小眼睛也有些向外突起,看起來非常恐怖。
戴蒙先生看著這條母鯊不禁身體一顫,不由自主地向后退去:“哦,上帝,它要做……它要做什么?”
話音未落,只看到窗外“轟”的一聲,潛水艇受到了激烈的震蕩,等到我們回過神能夠再向外看的時候,四周的海水已經全被血染紅了,到處都是一塊一塊的碎肉塊。
那條母鯊自殺了!它把自己爆炸成了無數個碎片,散在這片海洋里。
船艙里安靜極了,一直到上岸,沒有一個人說話。
(選自萬榕《你的懷抱是我生命的終點》,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萬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
◎思考練習題
1.直接抒情要注意什么?
2.間接抒情中如何才能做到將抒情與敘述、描寫、議論這些方式完美結合?
3.抒情如何做到自然、真摯?
4.如何適當選擇抒情方式?
5.運用議論抒情要注意什么?
6.作文:自擬題目。
上一篇:寫作材料的運用《選材的要求》文學寫作
下一篇:敘述的運用《順敘的表現形態》文學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