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定國 【本書體例】
浙寧鎮邑泥灣村,嚴姓,聚族而居,多半駕舟為業。康熙年間,有嚴舟子送袁生進館,東人迎師于堂,大開宴筵,恭而且敬。坐舟子于廊,惡草具陳,輕而且慢。舟子思一衿之榮,勝百城之富,若有子,必令讀書,以吐吾氣。
逾年,得一子,苦積汗資,為讀書本。甫五齡,即就塾,五六載,不過識數字而已。或告之曰:“爾子非讀書器,不如學他技,毋令耽誤青春,作無用之物也。”舟子默然良久,曰:“天地生人,五臟具備,斷無有教之不成者,此鄉無名師故耳。”次年,延城中師教讀,數年,欲其書一便牘而不能。彼總不認子之魯鈍,惟怨師非真良。四處訪求,具重修,聘宿儒費師教之。初來時,怕有失禮,邀鄉黨中之有文墨者侍宴。食則察師之嗜好者而頻進之,己與妻甘嚼菜根。愈勤駕駛,見美味必沽以歸,逢時食先修以薦,望子濃而事師重。師亦感其情而勤于課,與之講解,左引右征,開其智竅。而是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師對舟子曰:“子之待我,如此其忠且敬也,敢不盡心力以課之!奈頑石難化,不能如子之愿。他人見子乃門外漢,利修厚膳豐,為令嗣粉飾裝點,媚東人以固館。吾素不作欺人事,不安白食!”揖而辭之。嚴曰:“下賤人諒無上達子。先生若即辭歸,恐外人議我不諳禮貌,獲罪于師。屈終其歲,以光顏面。”先生聽其言近于禮,因循而止。由是師之望弟,益深于父之望子,雖三隅不反,而猶復之。一日,問以粗淺之文,答竟大錯,又諄諄講之,復仍無當。怒極,用楚夏擊之,流血,暈而仆地。師駭絕,呼其母至而遁。遇舟子于途,師迅行氣促,面拂神移。問曰:“必有冒犯于師者!”答曰:“無!無!”曰:“何形之不同于昔也?請言云。”師惟搖首唏噓。固請,乃告以情。嚴曰:“師之斃徒,亦猶父之斃子,有何大罪?況欲好吾子而重擊之,非惡吾子而故殺之,吾亦不肯恤頑子而禍名師也。”邀之同歸。師知難脫,心驚膽戰,勉同回館。嚴聞妻之哭而叱阻之,曰:“是子不良,死何足惜?”須臾子甦,哀聲止而笑聲起。子徐行下樓,對先生拜揖,轉又拜父。問其如何而甦,曰:“初以頭暈而仆,繼有一人,丹顏綠發,與我藥丸兩顆,投諸口而吞之,覺神清氣爽。”師、東欣慰殊甚。自后頑化為敏,智識頓開。年二十余,入黌(hón洪)序補弟子員,食廩餼,設帳授徒。舟子歇業而安享焉。
吁!彼駕舟糊口者,有誰望子榮吐氣?嚴則力舟聚資,崇師隆禮,觀其對師之言,語語驚天動地;而費生之盡心施教,講不厭煩,亦足以感召神靈。斃投二丸,雖冥冥難憑,而頑化為敏,實彰彰可考。語曰:“心誠求之,無不與之,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其斯之謂歟?
(選自《咫聞錄》卷十一)
浙江寧波府鎮海縣有個泥灣村,有姓嚴的一族人聚居在這里。他們大多數以駕船為業。康熙年間,有個姓嚴的駕船人送一個姓袁的先生到一家私塾教書,主人把先生請到堂上,大擺宴席,畢恭畢敬。而讓駕船人坐在門廊之下,把些粗糲食物都堆給他,非常簡慢。嚴舟子想,一個秀才的榮耀,竟然勝過擁有百座市鎮的富豪,我如有兒子,一定讓他讀書。
過了一年,嚴舟子果然有了一個兒子,于是就開始積攢血汗錢,作為兒子讀書的費用。兒子剛五歲,就被送進私塾。可五年過去了,這孩子才認識幾個字。有人對嚴舟子說:“你的兒子不是讀書的材料,不如學習其它手藝,不要讓他耽誤了青春,成為一個無用的人。”嚴舟子沉默了很久,說:“天地生人,都有五臟六腑,決沒有教不成器的道理,只不過這里沒有名師罷了。”第二年,他請來了城里的先生。教了幾年后,想讓兒子寫一封簡單的信兒子也寫不成。然而,嚴舟子總不承認自己兒子愚笨,只是一味地埋怨先生教得不好。于是,又四處訪尋,準備了重禮,聘請有大學問的費先生教他的兒子。費先生剛來時,嚴舟子怕禮貌不周,特意請來村中知文識字的人陪宴,吃飯的時候,看先生喜歡吃什么就頻頻送上,自己和妻子甘心吃菜根。從此以后,駕船越加勤快,見有好吃的東西一定要買些回來,遇到有剛下來的時鮮食物,就趁先整治好獻給先生。對兒子的希望越大,侍奉先生的禮節就越重。先生也為他的真情所感動而努力講課。給他兒子講課時,總是反復解說,啟發他的心智。然而他兒子卻無專心思考求知發問的樣子。先生對嚴舟子說:“你對待我是如此的誠懇尊重,我怎么敢不盡心盡力教你的兒子呢?只是頑石難化,不能使你如愿。若是別人,知道你是門外漢,會看重厚禮美食,替你的兒子粉飾裝點,討好你以保住自己的教館。我從不做欺人之事,不安心無功而食!”拱禮就要告辭。嚴舟子忙說:“我是個下賤之人,看來無有上進的兒子!先生如果馬上辭歸,恐怕外人會說我不懂禮貌,得罪了先生,委屈你把這一年教完,讓我臉面上好看一點。”先生聽他的話合情合理,于是就留下來了。從此,先生對學生的希望比父親對兒子的希望還深。即使多方舉例學生仍不能領悟,而仍然反復講解。一天,先生拿一篇粗淺的文章考他,回答竟然大錯,又耐心給他講解,答復的仍不恰當。先生氣極了,就用教棍打他,不想竟打破了頭,使他暈眩跌倒。先生嚇壞了,趕忙喊來他的母親,自己趕緊逃走。路上正巧遇到嚴舟子,先生因跑得快,氣喘吁吁,面色和神態都變了,嚴舟子就問:“一定是誰沖撞了先生!”先生回答說:“沒有,沒有。”嚴舟子說:“那為什么你的神態和往日不一樣呢?請你告訴我是為什么。”先生只是搖頭嘆氣。嚴舟子再三請求說明,先生才把實情告訴了他。嚴舟子卻說:“先生打死了學生,就像父親打死了兒子一樣,有什么大罪!何況你是為我的兒子學好而重打了他,不是厭惡我的兒子而故意打死了他,我也不肯因憐愛兒子而嫁禍于名師啊!”邀請先生一起回家。先生知道難以脫身,心驚膽顫,勉強和他一道回館。嚴舟子聽到妻子在哭,就訓斥阻止她,說:“這孩子不成器,死了有什么可惜!”一會兒,兒子蘇醒過來,家里哭聲停止,笑聲響起。兒子慢慢走下樓,對先生施禮,轉過身又拜父親。問他是怎樣醒過來的,他說:“開始時因頭暈而跌倒,接著有一個面色紅潤,頭發碧油的人,給我兩粒藥丸,塞進口中吞下,覺得神清氣爽。”先生和主人聽了都高興非常。從此以后,愚笨變成靈敏,智慧見識頓然開朗。二十多歲中了秀才,補為廩生,享受官家薪俸,開館授徒。嚴舟子也不再駕船而安享清福。
唉,那些駕船糊口的人,有誰盼望兒子榮耀吐氣?嚴舟子卻努力駕船攢錢,敬重先生崇尚禮儀,看他對先生說的那番話,句句驚天動地;而費先生的盡心施教,不厭其煩講解,也足以感召神靈。兒子暈死過去有人投給兩粒藥丸,雖冥冥之中難為憑信,而愚笨化為靈敏,卻是明明白白可以證實。古語說:“誠心誠意追求的東西,沒有不能得到的,神靈被感動了,那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恐怕就是說這類事情吧!
(孔占奎譯)
《嚴舟子》描寫的是姓嚴的駕船人延師教子的故事,它的突出特點是表現了重教尊師的可貴思想,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普通的駕船人。他由于親身感受到讀書人和駕船人的巨大貴賤差別,發誓有子必讀書,盼望子貴,吐氣揚眉。這在封建社會是可以理解的,今日也無可厚非。但他重教尊師的誠摯精神卻非常罕見,不僅封建社會多數人難以具備,即是在今天也不可多得。盼子成器、望子成龍為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但卻少有嚴舟子的犧牲精神和卓越見識。他能不恤積攢血汗錢供子讀書;能在兒子讀書無多大長進時不灰心喪氣,堅信教無不成之理;能百般敬重先生而自甘勤苦;特別是在非常事件發生時能實事求是對待先生,理解先生的苦衷而甘心犧牲自己。他身上貫注了重教尊師的理想,體現了教育成功的秘訣。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痛下決心,義無返顧,不為暫時困難所動,充分尊重信賴教師,定能取得預期效果。嚴舟子的言行不僅感動了名師費先生,而且感動了神仙,使其子化頑為靈,卒遂心愿。嚴舟子的故事雖然神奇,但它蘊含的思想卻是現實的,如果天下父母都能如此對待教育(當然不僅是讀書),則天下將無愚昧無知之人,那世界將是多么美好,人類將是多么偉大!
作品在描寫嚴舟子形象時,緊緊抓住其堅韌誠篤,深明大義的性格特征,把人物放在一系列矛盾沖突之中反復表現,層層推進,使其形象鮮明感人。嚴舟子有子必讀書,希望子貴吐氣的愿望是迫切的,但兒子冥頑愚鈍,屢教不化的客觀效果是無情的。迫切的愿望和無情的效果構成了一重重矛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人物經受一次又一次的嚴峻考驗。特別是延請宿儒費先生之后,作品的矛盾沖突達到了頂峰,兒子不可教育的失望,先生因苦教無效誤傷兒子的痛苦,都尖銳地擺在人物面前。但嚴舟子能敬師崇禮,不悱不怨,給先生以感人的待遇,講出驚天動地的語言,使人物性格得到了高度升華,達到了一個非凡的境界。
由于時代限制,嚴舟子延師教子故事體現的思想仍存在不健康的一面。首先,他教子的目的是為了子貴吐氣,教子的內容也只限于讀書而排斥其他技術的學習,教育目的既封建又陳腐,教子內容既不完整又失之偏頗,今天斷不可為法;其次,我們更不贊成先生因恨鐵不成鋼而責打學生,無數慘痛的教訓證明它違反了教育規律,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法,只能造成不良的后果。作品因情節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描寫了嚴舟子對費師打死兒子的高度體諒,但現實生活中卻是不能允許的。所以,在閱讀這篇作品時,讀者一定要細分正誤,精審慎取。
上一篇:嚴光
下一篇:中山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