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6】優秀調研成果選編:2015年自選課題
(全國黨建研究會編,中央文獻出版社,46.1萬字,2017年11月第1版,64元)
△2015年全國黨建研究會著眼于研究解決黨的建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確定了70余個自選題。本書收錄的是獲得一等獎的自選課題成果,共36篇。
〇領導干部“為官不為”問題四個方面14種情形:一、消極懈怠,不想作為:[1]心不在焉;[2]意志消退;[3]拖拉懶散;[4]上推下卸;[5]拈輕怕重。二、畏首畏尾,不敢作為:[1]怕擔責任;[2]怕得罪人;[3]怕得罪人。三、花拳繡腿,不真作為:[1]光說不練;[2]表面文章;[3]敷衍塞責。四、能力不足,不善作為:[1]觀念保守;[2]本領不夠;[3]平庸混事。原因:[1]從干部自身來看,主要是思想滑坡、能力欠缺;[2]從干部管理工作來看,主要是激勵有為、懲戒不為的導向不鮮明;[3]從干部履職環境來看,主要是缺乏鼓勵干部創業的良好氛圍。
〇當前黨員干部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主要表現:管不住“口”、管不住“心”、管不住“腿”、管不住“手”。
〇古代幾個主要朝代對官員的激勵舉措:一是成立專門的考核激勵機構。如唐代成立專門負責考核獎懲的主管部門“考功司”,宋代對京官和地方官設專門機構分別考核。二是官員激勵以考績為基礎。如周朝的天下“巡守”考績制度。漢代對官員的考核稱為“考課”制度,對考課成績優秀的給予獎勵,主要方式包括增俸、升官、賜爵、休假等方式。三是考核激勵實行量化積分制。如宋代在考核形式上廣泛采取“功分”制,以“功分”衡量政績,并按等級給予獎勵。如功分達到四十分者,允許升轉官資;達三十分者,允許減少三年磨堪(指官員升遷所需的基本任職年限),等等。四是考核結果與激勵相掛鉤。如漢代重視考評結果的運用,反對論資排輩,根據官員們的考評情況或升或降。唐代提出“四善二十七最”的考核標準,將考核結果與本人官職、階品升降以及俸祿增減等直接掛鉤,憑政績用人,憑政績獎勵。
〇國外主要模式:一是基于功績量化的績效考核模式,如英美;二是基于精英治理的高薪養廉模式,如新加坡;三是基于累積獎勵的年功序列模式;四是基于人本管理的權益保護模式,如美英澳;五是基于精神激勵的聲譽表彰模式,如日本。
〇市場經濟的雙刃劍:物質生活改善與精神道德危機并存。
〇黨內政治生活基本內容: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生活會、主題黨日活動、民主評議黨員、黨員黨性分析、黨組織和黨員談心談話等八項制度。
〇領導干部專業化能力有兩個范疇:一個是特定領域、特定行業所需要的專業化能力,比如具備豐富的專業工作經驗,精通本領域的業務;一個是通用的專業化能力,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學習感知能力、政策運用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整合創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危機處理能力。“三多三少”:一是經驗型干部多,專家型干部少;二是單一型干部多,復合型干部少;三是保守型干部多,創新型干部少。將政治素養與專業能力有機結合;將個體優勢與整體效能有機結合,將學習能力與實踐鍛煉有機結合;將能力要求與實績考核有機結合。
(2018年3月6日下午閱畢)
上一篇:付費: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
下一篇:全面從嚴治黨:鑄造偉大事業堅強領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