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鴻章為首的封建軍閥武裝。1853年,太平軍沿長江東下安徽時,身為編修的李鴻章,曾在合肥參與辦理團練,因多次敗北,1858年冬到江西建昌投奔曾國藩。1861年冬在曾的保薦下,李鴻章赴淮南募集合肥、六安一帶地主團練武裝,編成淮勇(后一般稱淮軍),于1862年到安慶,與原湘軍程學啟、郭松林營合并。曾國藩按照湘軍章程定其營制,全軍以營為單位,每營五百人,營轄前、后、左、右四哨,哨轄一至八隊,后采用洋槍洋炮,編制隨之變化,有洋槍隊、開花炮隊等,全軍共約七千人。4月,李鴻章率淮軍乘英國輪船赴上海,勾結英法侵略軍和華爾洋槍隊,抗拒太平軍,同湘軍一起絞殺太平天國革命。戰爭中,李鴻章大量購置洋槍洋炮,雇用英法教官,裝備和訓練淮軍,1865年已發展到七萬人,取代湘軍,成為鎮壓捻軍的主力。主要將領有張樹聲、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丁汝昌、葉志超等,形成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軍閥,是清末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時,北洋海軍覆滅,葉志超、衛汝貴指揮的陸軍戰敗,淮軍聲名狼藉,勢力漸衰,其地位被袁世凱新式陸軍所取代。
上一篇:淝水之戰
下一篇:清代中期的論詩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