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5】仁者無敵 仁的力量:大變動社會的生存之道(上下冊)
(沈敏榮著,人民出版社,88萬字,2015年1月第1版,88元)
△欲認清中華傳統及精神,必從“仁學”始。本書延續整體解釋的思路,力圖達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仁學”是應對大變動社會的智慧,將人內在的“質”發揮出來,做到“不辱其身,不降其念”,實現內外一致的“文質彬彬”。孔子提出的“三十字真言”是“仁”的具體實現路徑:“興于詩,志于道;立于禮,據于德;依于仁,敏于行;輔于友,合于愛;游于藝,成于樂”。仁學的靈魂在于“權變”,在于“難而后獲”,“言之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能夠做到“與世偃仰”,與大變動社會共沉浮,“在軟弱上顯完全”。“仁學”可以實現人的真正力量,經歷危機的考驗,在巨變社會之中,成為聯系社會成員“義”的紐帶,力挽狂瀾于既倒,真正實現“仁者無敵”。五篇+余篇,共21章。
〇老鷹擁有其同類最長的壽命,能活70年,但老鷹要活出這一年齡,必須作出艱難的抉擇。在40歲時其身體開始退化:鷹嘴變得又長又尖,刁不住太重的東西;鷹爪也變得又長又尖,抓不住更重的東西;羽毛變得又厚又沉,飛得就越來越低。此時,其有兩個選擇:一是餓死,因為它已經衰老,缺乏生存能力;二是蛻變。而蛻變的代價要經受一百多天極端的痛苦。老鷹會選擇一處高山,然后在山上為自己筑巢。首先,將自己的嘴往巖石上啄,直到將嘴全部啄爛,然后等啄爛的嘴變痂,痂再慢慢地褪去后,新的嘴就會慢慢地長出來。然后,用自己的嘴將爪上的老甲一根根拔掉,再等新的爪慢慢長出來。最后,用嘴將老的羽毛一根根地拔下去,再等新的羽毛長出來。蛻變的三步大概需經歷150天的時間,蛻變完成后,又獲新生,可以再活30年。蛻變是必須的。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必須開始蛻變的過程,必須去掉舊的記憶、習慣和其他傳統。唯有從舊有的負擔擺脫出來,才能迎接新的生命。
〇人的意識由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構成。
〇“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不能跨越的高峰是自己”。
〇圣人、中人、小人。(董仲舒)。
〇孔子說:人有五個等級,有庸人、士、君子、賢人、大圣。
〇一個人具有了多大的能力,他就可以占據多大的地盤,積累多大的財富。
〇“人類的軸心時代”,孔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等。
〇《塔木德》猶太人的衣缽。奉為行為處世的指南,強大行動力是其核心思想。
〇仁是一種能力。
〇古希臘人推崇十種美德:智慧、公正、堅忍不拔、自我控制、愛、積極的人生態度、勤奮的工作、正直、感恩、謙遜。
〇美國的威廉·貝內特《美德書》十大美德:同情、自律、責任、友誼、工作、勇氣、毅力、誠實、忠誠、信念。
〇法國教育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提出人類的21種美德:禮貌、忠誠、明智、節制、勇氣、正義、慷慨、憐憫、仁慈、感激、謙虛、單純、寬容、純潔、溫和、真誠、幽默、愛情、勤奮、堅忍不拔、積極的人生態度。
〇仁的實現需要日常生活的積累,需要美德、激情、毅力和投入。人的每一天都是一顆顆不起眼的珍珠,如果以一輩子為線,將每顆珍珠都串起來,那將是一個曠世珍寶。
〇政治是對人能力的極大考驗。政治讓治理國家的責任落實于個人,考驗個人的統籌能力、行動能力、應變能力、堅持力、毅力、應對危機的能力。政治在治理技巧上具有如下特點:[1]要“術“的層面上,“位”與“名”對政治是非常重要的;[2]以身作則、寬容而有原則,同時,能舉賢薦能;[3]“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興滅國、繼絕世、興逸民”,讓政令通達、天下歸心;[4]具有很高的道德和能力標準即“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〇〔古羅馬〕塞涅卡:“真正的偉大,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軀而具有神性不可戰勝的力量”。
〇《圣經·新約·哥林多后書》:“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〇霍布斯《利維坦》:政治是必要的惡。
〇亞里士多德《政治學》:“政治是善的藝術”。
〇人具有理性,正有基于對人生未來的憂慮,人才放棄了欲望的支配,而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這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就是“仁義”之道。
〇荀子:“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〇窮則必有名,達則必有功;
〇荀子的“治世”是如何景象?國家制度是“隆禮至法”,國家的運行有序可循,“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祭”。對“圣人”,他認為:凡事井井有條,威嚴莊重,堅定不移,安靜沉穩,堅持不懈,有智慧,端正,擔心別人的行為失當。
〇自然潛力的發揮之道:必須依靠內在的熱情和激情;真誠地面對自己;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持之以恒地堅持;關注生活的細節;開放的心態。
〇如人探水,冷暖自知。
(2018年2月9日中午1:15閱畢)
上一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下一篇:內在的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