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馬牧馬
買馬牧馬
【原文】
國家買馬,南邊于邕管,西邊于岷、黎、皆置使提督,歲所綱發者蓋逾萬匹,使臣、將校得遷秩轉資。沿道數十州,驛程券食、廄圉薪芻之費,其數不貲,而江、淮之間,本非騎兵所能展奮,又三牙遇暑月,放牧于蘇、秀以就水草,亦為逐處之患。因讀《五代舊史》云:“唐明宗問樞密使范延光內外馬數。對曰:‘三萬五千匹。’帝嘆曰:‘太祖在太原,騎軍不過七千。先皇自始至終,馬才及萬。今有鐵馬如是,而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養士練將之不至也。’延光奏曰:‘國家養馬太多,計一騎士之費可贍步軍五人,三萬五千騎,抵十五萬步軍,既無所施,虛耗國力。’帝曰:‘誠如卿言,肥騎士而瘠吾民,民何負哉?’明宗出于蕃戎,猶能以愛民為念。劉守元父子以馬上立國制勝,然所蓄只如此。今蓋數倍之矣。盡寸之功不建,可不惜哉?”且明宗都洛陽,正臨中州,尚以為騎士無所施。然則今雖純用步卒,亦未為失計也。
【注釋】
[1]國家買馬:宋朝為了充實騎兵兵力而購買馬匹。國家,本朝,即宋朝。[2]歲所綱發者蓋逾萬匹:每年成批從這些地方送往內地的馬匹大約超過一萬。綱,轉運大批貨物所實施的方法。逾,超過。[3]得遷秩轉資:得以升遷。遷,指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秩,官職級別。[4]券食:憑券供應的膳食。一般官吏所用。[5]廄圉薪芻:蓋馬廄,準備柴禾、草料。[6]不貲:無法估算。[7]放牧于蘇、秀以就水草:為了方便馬匹喝水吃草,將馬匹趕到蘇州、秀州地區放牧。[8]逐處之患:給這些地方每處都造成很大的損失。[9]范延光:字子瑰,相州臨漳人,唐明宗時曾做節度使,能征善戰,生性剛正,敢于直言勸諫。[10]混一:統一天下。蕃戎:少數民族。尺寸之功不建:一點功勞都未建立。
【譯文】
宋朝為了買馬來充實騎兵,在南邊的邕管(今廣西南寧),西邊的岷州(今甘肅岷縣)、黎州(今四川漢源)都安置了專門官員和設立了買馬的機構,每年購買的馬匹成批上交朝廷的數量大概都能超過一萬匹,使得擔任這一職責的使臣、將校往往因此得以升遷官職。運送這些馬匹要沿途經過幾十個州縣,準備驛站居住、官兵飯食,蓋馬圈、備草料,這些費用無法估量。然而長江、淮河之間,本來就不適合騎兵奔馳訓練,又碰上炎熱天氣,不得不將馬趕到蘇州(今江蘇吳縣)、秀州(今浙江嘉興)一帶放牧,就造成了各地區的巨大損失。據《舊五代史》記載:“后唐明宗李嗣源詢問樞密使范延光全國的馬匹數目。范延光回答說:‘一共有馬三萬五千匹。’唐明宗感嘆的說道:‘太祖在太原時,騎兵也只有七千人。先皇(莊宗李存勖)在世的時候,馬匹也才有一萬匹。現在我有這么多的軍馬,卻還不能統一天下,這是我養兵和訓練將帥還做得不夠啊。’范延光上奏說:‘我國養的馬匹太多了,花在一個騎兵身上的費用足可以養活五個步兵了,那么三萬五千名騎兵的費用就相當于十五萬步兵的費用了,這么多騎兵既不能發揮作用,又白白消耗了國家財力。’后唐明宗說:‘倘若真的像你說的那樣,厚養騎兵而使百姓受苦,那么百姓怎能承受得了呢?’雖然明宗出身于少數民族家庭,卻還能夠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劉守元父子憑著騎兵的力量戰勝敵軍而建立國家,然而他們所蓄養的馬匹卻很少。如今所養馬的數量是其數量的好幾倍,到現在為止卻沒有建立一點功績,真讓人為之可惜啊!”況且自明宗定都洛陽,地處中原地區,還以為騎兵無用武之地。然而如果現在全部使用步兵,也未必不是良策啊。
【評析】
作者在本文中揭示了宋代馬政的弊端,認為應當減少騎兵的數量。在兩宋三百多年中,馬匹問題始終被作為一項重要的立國之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職官、牧養、買馬制度。馬政在宋代社會經濟、政治、軍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有著極大的影響。然而宋代國土相對狹小,缺乏天然牧場,牧監主要分布在重要農業區的黃河南北地區。不僅影響馬匹質量和數量的增長,而且和農業爭地嚴重,對農業的發展以及國家租賦收入的增加都有一定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化了農民階級與封建政權的矛盾。故每當對外軍事斗爭緩和或階級矛盾激化時,總有一部分官吏站出來要求還田于民,或者壓縮牧地面積以增加租稅收入。洪邁的觀點就是基于這一主張。從愛惜民力的角度來講,這一主張是正確的。
然而宋代軍事局勢比較嚴峻,先后與遼、夏、金、蒙古等國對峙,每當局勢緊張時,便要強征民間馬匹,增加買馬數額,使國家財政支出困難。由于馬匹不足,嚴重地影響了宋軍的戰斗力。使其始終建立不起強大的騎兵部隊。而其敵國卻往往擁有充足的馬源和強大的騎兵部隊,使宋軍在戰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加劇了宋朝的“積弱”之勢。實際上,宋代也通過改革增強了馬政的效率。慶歷革新及王安石變法推出的保馬法、戶馬法、給地牧馬法等,實踐已經證實可以減少馬匹死亡率,增加馬匹繁殖率,解決農牧爭地問題,農民一般也可以接受這一政策。戶馬法初行時,僅京畿養馬百姓就有1500戶,保馬法初行時,禹城一縣有448戶自愿響應。而反對派只看到新政策存在的問題,看不到其成績及可行性,不知去調節完善這些政策,而是一概地予以罷廢,結果造成嚴重的后果。由于政策的多變,不僅使馬政更加混亂,馬匹數量下降,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是一個值得吸取的歷史教訓。
上一篇:《容齋隨筆·書籍之厄》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人生五計》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