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進傳
樂進傳
樂進(?-218),字文謙,陽平衛(wèi)國(今山東莘縣)人,以膽識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zhàn)功無數(shù)。從擊袁紹于官渡,奮勇力戰(zhàn),斬袁紹部將淳于瓊。又從擊袁譚、袁尚于黎陽,斬其大將嚴敬。別擊黃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從平荊州,留屯襄陽,進擊關(guān)羽、蘇非等人。從征孫權(quán),假進節(jié)。曹操回師后,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于合肥。又以樂進數(shù)有軍功,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逝世,謚曰威侯。
【原文】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wèi)國人也。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為帳下吏。遣還本郡募兵,得千余人,還為軍假司馬、陷陳(陣)都尉。從擊呂布于濮陽,張超于雍丘,橋蕤于苦,皆先登有功,封廣昌亭侯。從征張繡于安眾,圍呂布于下邳,破別將,擊眭固于射犬,攻劉備于沛,皆破之,拜討寇校尉。渡河攻獲嘉,還。從擊袁紹于官渡,力戰(zhàn),斬紹將淳于瓊。從擊譚、尚于黎陽,斬其大將嚴敬,行游擊將軍。別擊黃巾,破之,定樂安郡。從圍鄴,鄴定,從擊袁譚于南皮,先登,入譚東門。譚敗,別攻雍奴,破之。
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zhì)忠性一,守執(zhí)節(jié)義,每臨戰(zhàn)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桴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tǒng)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于是禁為虎威;進,折沖;遼,蕩寇將軍。
【譯文】
樂進字文謙,陽平郡衛(wèi)國人。身材短小,憑著勇敢無畏跟隨曹操,擔任帳下一名小吏。曹操派他回本郡招募士兵,得到一千多人,回來后擔任軍中的假司馬、陷陣都尉。隨曹操到濮陽攻打呂布,到雍丘攻擊張超,到苦縣攻打橋蕤,都因率先登城立下戰(zhàn)功,被封為廣昌亭侯。又跟隨曹操在安眾討伐張繡,在下邳包圍呂布,打敗了呂布手下另一支部隊。又在射犬攻打眭固,到沛郡攻擊劉備,都獲得勝利,被封為討寇校尉。又渡過黃河攻打獲嘉城,回軍后,隨曹操在官渡迎擊袁紹。樂進奮力作戰(zhàn),殺死袁紹的大將淳于瓊。爾后他又隨同曹操在黎陽攻擊袁譚、袁尚兄弟,斬了袁軍大將嚴敬。樂進升任游擊將軍,領(lǐng)兵攻打黃巾軍,大獲全勝,平定了樂安郡。再次跟隨曹操包圍鄴縣,平定鄴縣后,又隨曹操赴南皮攻打袁譚,樂進搶先登城,進入東門。袁譚被打敗以后,樂進單獨率兵攻破雍奴城。
建安十一年(206),曹操上表給漢獻帝,表彰樂進、于禁和張遼說:“武力強大,計謀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潔,每次征戰(zhàn),身先士卒,勇猛頑強,無堅不摧;親自擂動戰(zhàn)鼓,忘了疲倦。他們單獨領(lǐng)兵征討,統(tǒng)率全軍,撫慰將士,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臨敵決策,沒有失誤。論功記職,應該給予提升信任。”于是于禁被封為虎威將軍,樂進被封為折沖將軍,張遼被封為蕩寇將軍。
【原文】
進別征高干,從北道入上黨,回出其后。干等還守壺關(guān),連戰(zhàn)斬首。干堅守未下,會太祖自征之,乃拔。太祖征管承,軍淳于,遣進與李典擊之。承破走,逃入海島,海濱平。荊州未服,遣屯陽翟。后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guān)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縣山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施陽長梁大,皆大破之。后從征孫權(quán),假進節(jié)。太祖還,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戶。以進數(shù)有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進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薨,謚曰威侯。子綝嗣。綝果毅有父風,官至揚州刺史。諸葛誕反,掩襲殺綝,詔悼惜之,追贈衛(wèi)尉,謚曰愍侯。子肇嗣。
【譯文】
樂進再次率兵征剿高干,從北路進入上黨郡,迂回到敵后,高干退守壺關(guān),連續(xù)作戰(zhàn),樂進的部隊大量殺傷敵人。高干堅守壺關(guān),未能攻破,只到曹操親自前來征伐,才打破了壺關(guān)。曹操征討管承,在淳于駐軍,派樂進和李典進攻,管承被擊敗逃進海島,海濱一帶得以平安。荊州還沒有臣服,曹操派樂進在陽翟屯軍。此后,樂進又隨曹操平定荊州,留在襄陽駐軍,同關(guān)羽、蘇非等人作戰(zhàn),把他們都趕走了。南郡各處山谷中的少數(shù)民族都來投降。樂進又奉命討伐劉備治下的臨沮縣長杜普、旌陽縣長梁大,都大獲全勝。以后,他跟隨曹操征討孫權(quán),樂進被授予朝廷的節(jié)杖。曹操回朝后,留下樂進和張遼、李典駐軍合肥,增加食邑五百戶,連同以前的共一千二百戶。由于樂進多次立功,特分食邑五百戶,封他的一個兒子為列侯。樂進升任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去世,謚號威侯。他的兒子樂綝襲爵。樂綝勇敢剛毅,有他父親的風范,官至揚州刺史。諸葛誕謀反的時候,襲擊樂綝,殺死了他。朝廷下詔追悼他,追贈他衛(wèi)尉的職銜,謚號為憨侯。他的兒子樂肇承襲爵位。
上一篇:《三國志人物傳》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三國志·于禁傳》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