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前后盛行于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意識形態。“浪漫主義”一詞,源于中世紀用各國由拉丁文演變的方言所寫的“浪漫傳奇”。十八世紀末,一大批側重從主觀出發,描寫理想、抒發感情的作品不斷涌現,歌德和席勒從歷史發展的觀點探討了文藝創作中出現的這種新情況,首次提出了與古典主義相對立的浪漫主義這一概念。以后,這一概念在歐洲逐漸流行,并在同當時的社會思潮的融匯中被賦予鮮明的時代色彩,成為一種有綱領、有理論基礎的文藝思潮的名稱。浪漫主義同時也被用來稱呼一種與現實主義相區別的創作方法。
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是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的產物,它的形成與同一時期流行的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密切相關。一七八九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和與之相聯系的啟蒙運動,深刻影響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革命以后的歐洲,資產階級民主力量與封建君主復辟勢力、教會勢力的較量十分激烈,被壓迫民族在勃興的民主思想的影響下,揭開了解放斗爭的新的一頁。與此同時,法國革命勝利后所“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思格斯語),社會上醞釀著一種普遍的不滿情緒。這一時期,圍繞著對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反響,思想文化領域頗為流行的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在發展辯證法上具有歷史的功績,但其基調是唯心主義。它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突出自我、強調天才和靈感。這些主張和觀點一方面提高了人的尊嚴感和價值感,喚起了民族的覺醒,促進了對美、崇高、悲劇等美學范疇的重視與研究,為作家的創作自由爭得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又宣傳宗教神秘主義和自我中心論。空想社會主義雖然只是一種“不成熟的理論”(恩格斯語),但它抨擊現存社會的全部基礎,幻想消滅階級對立,并對未來社會的發展作過一些預測。這兩種思潮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作家。因為,盡管他們不滿現實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但都具有偏信個人的精神生活、鄙視卑微的物質活動,企圖用自己的想象去尋找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的社會心理。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應運而生。它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和民主自由的要求,是反對封建君主和基督教會聯合統治的政治斗爭在文學上的反應。浪漫主義文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堅決否定了古典主義的貴族傾向和各種清規戒律,另一方面又側重學習中世紀富于夢幻和傳奇色彩的文學,繼承和發展感傷主義以及德國狂飆突進運動中注重感情自由的傳統,呼應盧梭“回到自然”的主張,這就使它在接受傳統方面也具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因素。浪漫主義并不是一個完全一致的潮流,在急劇的社會變革面前,作家往往表現出不同的政治思想傾向,文學史上歷來有消極浪漫主義和積極浪漫主義的劃分。但作為一個具有共同社會歷史背景和哲學理論基礎的文學流派,它具有以下的一些共同特征:一、偏重于表現主觀理想。出于對現實的不滿,浪漫主義作家都把非現實的生活理想化,用幻想來表現這種理想世界,借以對照和批判現實;二,鮮明的個人色彩。由于浪漫主義作家大多處于與社會相矛盾的地位,所以他們強調表現個人的思想和生活,肯定個人對社會的反抗,追求個性的絕對自由,流行自傳式寫法;三、強烈的抒情性。這是在與壓抑感情的古典主義的斗爭中形成的。浪漫主義作家把抒情看作文學創作中壓倒一切,支配一切的因素,經常采用的文學樣式是抒情詩或抒情性很強的敘事詩,主要成就也在詩歌,散文方面,浪漫主義作家重視歷史劇與歷史小說的創作;四,濃厚的民族特色。這與浪漫主義作家特別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是分不開的。在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都從收集中世紀民間文學開始。民間創作中固有的想象豐富、感情真摯、語言通俗、形式自由等特點,使作家們受益不淺。他們從中吸取養料,使自己的作品富于地方性和民族性,有助于喚起民族意識,又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由于浪漫主義作家的倡導,民間文學對革新當時文學的內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五、竭力贊美大自然。由于對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城市工業化的厭惡,浪漫主義作家接過盧梭“回到自然”的口號,把大自然作為描寫和歌頌的主要對象。在他們的筆下,人與自然在感情上共鳴,自然的美與崇高是對城市生活的丑惡和庸俗的抗爭。這種對自然風景的出色渲染,常常給作品帶來瑰麗的色彩;六、新奇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浪漫主義文學追求強烈的美丑對比和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強調從生活的瞬息萬變、精神的動蕩不安以及富于特征和神秘意蘊的各種奇特現象中揭示美。這樣,離奇的情節,大膽的幻想,非凡的人物,富于感情色彩的語言,神話、傳奇的底蘊,濃厚的異域情調和平凡的日常生活情景的交織、對照,在詩歌格律方面的舒展、自由、富于音樂性等,構成了浪漫主義文學的最普遍的特征。
浪漫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先后涌現出眾多的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施萊格爾兄弟、諾瓦里斯、霍夫曼和海涅;英國的“湖畔派”詩人、拜倫、雪萊和濟慈;法國的夏多布里昂、斯塔爾夫人、雨果和喬治·桑;俄國的十二月黨人作家和普希金;波蘭的密茨凱維奇等。由于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生活和民族文化傳統存在著差異,浪漫主義文學在各國的發展情況也不盡相同。就全歐范圍來說,浪漫主義文學在德、英、法首先興起并形成浩大聲勢,然后迅速擴展成波瀾壯闊的全歐性文學思潮。持續時間達三、四十年。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后,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和西歐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革命性日趨消亡,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迅速勃興,動搖并取代了浪漫主義文學在文壇上的主導地位。而發展到后期的浪漫主義,或在與批判現實主義的交叉和結合中獲得新的生命,或由于各種唯美主義、形式主義派別的影響和參混而發生蛻變。后期浪漫主義的兩種演變,標志著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終結。但它所具有的追求理想、呼喚戰斗的進步傾向和逃避現實、緬懷過去的消極因素,都給后世文學以深刻的影響。
上一篇:濟慈,約
下一篇:浮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