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記
養魚記
【原文】
折檐之前有隙地[196],方四五丈[197],直對非非堂[198]。修竹環繞蔭映,未嘗植物[199]。因灣以為池[200],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不筑[201],全其自然。縱鍤以浚之[202],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203]。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于毫芒[204];循漪沿岸[205],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206]憂隘,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207],市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為斗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208]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209]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210]囂昏[211]而無識乎!予觀[212]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游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注釋】
[196]折檐:屋檐下的回廊。隙地:空地。
[197]方:地方。
[198]非非堂:歐陽修在洛陽時所建書齋。前一個“非”作動詞,排斥、摒棄的意思。后一個“非”作名詞,誘惑、雜念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暗合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99]植物:這里用作動詞,是種植植物的意思。
[200]灣:音“烏”,地勢低的地方。這里名詞用作動詞,是挖掘的意思。
[201]甃:音“宙”,砌墻。
[202]浚:疏通。
[203]清明:清澈、明亮的樣子。
[204]偃息:休息。毫芒:微小的東西。
[205]循:沿著。
[206]舒:舒展。憂隘:憂愁和郁悶。
[207]罟:漁網。
[208]活:形容詞用作動詞,讓……活著。
[209]怪:意動用法,認為……奇怪。
[210]無乃:難道不是。
[211]囂昏:糊涂昏庸。
[212]觀:觀察。
【譯文】
在我的屋檐下回廊前有塊閑地,面積大概有四五丈,正對著非非堂。這塊地被高高的竹子環繞并蔭蔽著,地里是空著的沒種東西。我叫人把它挖成一個池塘,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只是隨著它的地形而已;也沒有砌河岸,一切按照它原來的樣子。用鐵鍬開溝疏通水路,引來水井的水把它灌滿。池水比大海的水還要澄澈,色彩明亮、澄凈。微風吹過來,池水就起一層細碎的波紋;不起風的時候,水面平靜得就像鏡子。夜間星星和月亮映照在池水中,光彩鮮明。我在池邊休息,我的影子在水中那么清晰;我繞著水池散步,仿佛置身在浩蕩的江湖之間。我憂愁郁悶的心情也得到釋放了,困乏寡助的人也從中得到了快樂。
我找了位漁人,從他那里買回幾十條魚,叫小童放在水池中養著。小童因為覺得水池的水太少了,不能養活更多的魚,為了讓小魚能活下來,他把大魚都扔了。我對這件事情感到不解,于是問他,他卻這樣回答我。可嘆啊,這小童怎么能這么糊涂呢!我看到大魚在池邊變得干枯了,沒有回到該回的地方,可是那一群小魚卻在淺水里嬉戲游玩,顯出得意的樣子。我對這件事有所感觸,于是寫了這篇《養魚記》來記敘這件事。
【解析】
這是一篇寓言小品,大致作于明道元年(1032)。當時正逢章憲太后垂簾聽政,很多正直之士無法得到重用,無以施展其才干,作者便是其中一員。正是在這背景下,作者通過此文道出了對當時社會的憂慮。
池塘面積不大,但卻足夠作者休息和散步。憑借作者的藝術素養和合理的想象,他在這個小池塘中找到了精神慰藉,“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可以稱得上是抒情的經典。另外,文章中巨魚暗指有才華而郁郁不得志的人,小魚是指一般的普通人。所謂廟小容不下大菩薩,因為有才學而被排擠,無處容身,作者以此表達出對于那些有才但不得志的人的同情。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六國論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凌虛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