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以“禮儀之邦”、“倫理之邦”、“文明古國”聞名于世。據《孟子·滕文公》記載,在4000多年前,舜就開始設置專門管人倫教化的機構,對人們進行道德、禮貌方面的教育。
“文明”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乾卦》中,有“天下文明”之說。它是指人類社會擺脫愚昧、野蠻、落后的程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前進、興旺強盛的標志之一;“禮貌”一詞,沿襲于中國古代的“禮儀”,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互相尊重、友好、謙虛、恭敬的表現。
文明禮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產物,也是彰顯國家形象、衡量公民道德水平高低的標尺。精神文明的實質,簡單地說,就是指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按社會承認的準則和要求,遵守社會規范和各種場合的文明禮儀,做到行為舉止文明、語言禮貌規范等。當前,國家所提倡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是在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基礎上,不斷補充、完善和更新的結果。
在青少年學生中,受文化層次、生活環境、地域習俗、認知偏差等諸多原因的制約和影響,不遵守公共道德,不講文明禮貌,如出言不遜、惡語傷人、失禮不道歉、無理橫三分、不講秩序等現象依然存在。學習文明禮貌規范,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言行,對青少年學生來說,無論是讀書求知還是將來融入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使自身素質得以提升,同時也維護了其他學生的利益,避免和減少了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糾紛,為自己、為他人營造出輕松愉快、和諧穩定的氛圍,其作用顯而易見,意義尤為深遠。
上一篇:關于仁愛的名言句子
下一篇:關于志向的名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