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是我國古代一部杰出的編年史,是宋代史學的偉大成果。趙宋統治者為了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以鞏固其封建統治,非常重視史書的編寫工作。當時沒有一部通貫古今、合乎要求的通史著作。《史記》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讀完一遍,很費時間和精力,而且不容易掌握線索及要領。司馬光有鑒及此,他立志要編寫一部簡明扼要的通史,把有關國家盛衰、民生休戚的一些大事都編寫進來,對于“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歷史事實,更加注意網羅。
公元1066年(治平三年),司馬光將自己編寫的從戰國到秦二世的《通志》八卷進呈英宗,得到贊譽和鼓勵,并命設置書局把這一工作繼續做下去。司馬光在皇帝的支持下,秉承皇帝的旨意,經過十九年的苦心孤詣,編年史完成。神宗看后極為欣賞,以其書“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特命名為《資治通鑒》。
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寫《資治通鑒》的主要助手有劉攽(bān般)、劉恕和范祖禹。劉攽負責兩漢部分,劉恕起草魏晉南北朝及五代十國史事,唐代的歷史由范祖禹執筆。這三人皆精通史事,是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劉攽的《東漢刊誤》,頗受好評;劉恕對魏晉以后事,考證差謬,最為精詳,著有《五代十國紀年》及《通鑒外紀》;范祖禹著《唐鑒》十二卷,被尊為“唐鑒公”。他們在《資治通鑒》的編寫過程中,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先由司馬光寫出提綱,不僅有總提綱,而且還有每年的提綱,尤其對重要年代的提綱抓得很緊。他的助手根據提綱排比材料,以年月日為“叢目”,再將編入的材料逐條進行修訂整理而寫成“長編”,原則是“寧失于繁,無失于略”。最后由司馬光修訂潤色定稿。范祖禹寫的《唐紀》六百卷,經司馬光刪定為八十卷,刪繁就簡,言必有據,文字精煉,條理清晰,功力極深。其殘余文稿留存洛陽的,尚堆滿了兩屋,有人查閱其中數百卷,未發現一字草書。這種一筆不茍的精神,極其可貴,充分反映他們治學態度的嚴謹。司馬光把自己寶貴的精力都投入到這部書的編寫工作,他在進書表上說:“臣之精力,盡于此書。”擔任這部書的文字檢閱的,是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
《資治通鑒》記載了從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從戰國到五代的興盛衰落,按年編次,根據史事的發生、發展、了結的過程,分先后層次敘述,時間概念非常清晰。特別是漢以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史事,頭緒紛繁,以時間先后為序,年經國緯,就顯得井井有條了。《通鑒》取材范圍極廣,舉凡正史、雜史、筆記、小說,無不“左右采獲,錯綜銓次”,采用雜史三百余家。趙宋朝廷在龍圖閣、天章閣、三館(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總稱三館。宋太宗建置秘閣,選三館書珍藏。后三館皆廢,而以秘書省代之。)所收藏的一些珍貴圖書,經特許皆可借閱,還借閱了很多私人藏書。搜集的史料很多,所謂“簡牘盈積,浩如煙海”。由于參考資料極其豐富,往往一件事用三四處材料綜合寫成,內容充實,天文地理、禮樂歷數,無不詳備。在思想論點中,書中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思想租主張,如選賢任能、信賞必罰,反對陰陽術數及迷信鬼神等。這些是構成其為歷史名著的因素。《資治通鑒》是一部有用的史料書,文筆生動,寫決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以幾千字勾劃出了三國重要人物形象,寫得有聲有色,從劉備與諸葛亮的結合寫起,接著寫了諸葛亮對形勢的敏銳觀察,同時對魯肅、周瑜的英勇氣概進行了描繪;在描繪周瑜、黃蓋火攻曹操“北軍”時,出奇制勝的情景,躍然紙上:“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再如寫淝水之戰,苻秦軍一敗而不可收拾的情景時說:“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卻,朱序在陣后呼曰:‘秦兵敗矣!’眾遂大奔。”這類精采的描繪,充分說明《資治通鑒》是一部富有文學價值的歷史名著。宋神宗贊揚它是“典型之總會,冊牘之淵林”。清代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鑒》的過程中,對原來各種記載中分歧較大的史事,則只選擇證據分明、情理近實者修入正文,如唐代的租、庸、調,其中“調”的數字,說法不一,為避免以訛傳訛,就撇開具體數字而寫為“調,隨土地所宜,綾、絹、絁、布。”司馬光對問題的處理非常審慎。他完成《資治通鑒》的編寫工作后,剩下的一些材料,另行編錄,辨其謬誤,說明其舍此取彼的理由,寫成《通鑒考異》三十卷,說明編修《資治通鑒》的史料來源,以解讀者之疑,并為后人作進一步的研究提供線索。為了便于讀者檢閱《資治通鑒》,還編出《通鑒目錄》三十卷,仿年表體例,從目錄中可知某年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又可從目錄中檢閱原書。但《目錄》太簡,為彌補這一缺陷,他又寫《通鑒舉要歷》八十卷,這是比《目錄》稍詳的《資治通鑒》節本,可惜久已失傳。
《資治通鑒》一書的研究,成為一項專門學問,稱為“通鑒學”。宋代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將《資治通鑒》所載地名,一一考其異同沿革,敘述歷代軍事據點,要而不煩。朱熹根據《資治通鑒》,提綱挈領,寫成《資治通鑒綱目》,每條以提要為“綱”,敘述為“目”,新創“綱目體”史書,極受封建統治者重視。宋末元初,胡三省花了三十年,為《資治通鑒》作注,每遇一難字,即注出音義,精審宏博;他對《資治通鑒》進行校讎,將《考異》及《目錄》中的歷法、天文和他的注,分別附入《通鑒》本文,為讀者提供了極大方便;胡三省的注,對《通鑒》不完備處進行了補充,對錯誤處加以糾正,對歷代的典章制度,考證詳備,還有地理考證;凡牽涉以前史事的,注明事見何卷何年,而牽涉以后的,又注明為某事張本,前后照應,引起讀者注意;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考異》上的問題也作了辨正、補充。所引史料皆注明出處。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學術價值甚高。
胡三省對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的隱微之意,進行了發掘,如對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一節,他流露出亡國之痛。明末清初,嚴衍歷時三十年,詳儉十七史,為《通鑒》糾正謬誤,補拾缺遺,著《資治通鑒補正》二百九十四卷。這是他嘔心瀝血的著作,他稱這部書為“學識的記里碑”。
《資治通鑒》之所以長期為人們所重視,不少人以畢生精力對它進行校助、辨正、注釋,“通鑒學”的研究日益繁榮。因為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休通史,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編纂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光輝標志。它保存了豐富的史料,特別是隋唐五代部分,保留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所征引的史書,大半已經亡佚,它保存下來的史料就非常珍貴了。
《資治通鑒》作為一部封建史書,全書貫穿著封建正統思想和封建道德觀念,宣揚了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主義觀點。在內容的安排上,詳于政治,略于經濟,文化部分更顯薄弱,這都是本書弱點和局限性的表現。
上一篇:王瑞明《貞觀政要》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金其《越絕書》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