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人之聲音,天地之氣
【原文】
人之聲音,猶天地之氣,輕清上浮,重濁下墜。始于丹田(1),發(fā)于喉,轉于舌,辨于齒(2),出于唇,實與五音(3)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調(diào),聞聲相思,其人斯在,寧(4)必一見決英雄哉!
【注釋】
(1)丹田:指人體臍下一寸半至三寸的部位。
(2)辯于齒:在牙齒這里發(fā)生清濁變化,分野。
(3)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音,宮聲沉厚,商聲和潤,角聲高暢,徵聲焦烈,羽聲圓急。
(4)寧:難道。
【譯文】
人的聲音,如天地之間的陰陽五行之氣一樣,也有清濁之分,清者輕而上揚,濁者重而下墜。聲音起始于丹田,在喉頭發(fā)出聲響,至舌頭那里發(fā)生轉化,在牙齒那里發(fā)生清濁之變,最后經(jīng)由嘴唇發(fā)出去,這一切都與宮、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看相識人的時候,聽其人的聲音,要去辨識其獨具一格之處,不一定完全與五音相符合,但只要會聞其聲而知其人即可,所以不一定要見其的廬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個英才還是庸才。
【解讀】
人生于天地間,其聲音如同人的相貌各不相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啞,有的尖細,有的深沉。聽聲查人,以辨別人的聰慧愚笨,奸邪賢能,是考察人物的一種重要的方式,由于先天的稟性、后天的修養(yǎng)等因素的差異,人與人的聲音也就不盡相同。氣發(fā)丹田,如果丹田氣流充沛,聲音就沉雄厚重。由此可知其人身體健壯,能勝富貴。如果丹田之氣沖擊聲帶而發(fā)出的聲音洪亮悅耳,給人一種舒適感,而發(fā)于喉,止于舌齒間的聲音,因其根基淺薄,給人一種虛弱頹廢之感,顯然是中氣不足。但以聲音來判斷人的心性才能,不可避免會錯誤。作為一個選人者,在品評一個人時,不可僅憑其聲音斷言其人,而要從多方面考察。
典例闡幽
聲由心發(fā),隨其而變
斷案講究證據(jù)充分確鑿,有些案件往往是因為缺乏有力的證據(jù)而無法進展,擱成陳年舊案。而李冗的《獨異志》中卻記載了一個只憑聲音就知道案情的故事,乍聽起來匪夷所思,而仔細回味卻又不禁拍手叫絕。
春秋時,鄭國大臣子產(chǎn)等人一行人經(jīng)過一家農(nóng)舍,突然傳來婦女的悲慟哭聲,旁人大多認為是此婦人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情,并沒有放在心上,唯有子產(chǎn)一個人聽到這哭聲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便上前詢問知情者該婦人家發(fā)生了什么事?知情者回答說是婦人的丈夫死了。眾人便說子產(chǎn)多疑,婦人因為丈夫死去傷心而哭是尋常之事。而子產(chǎn)仔細想了一會兒,覺得其中必有隱情,于是便命人立即拘捕那個婦人。隨從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婦人。當時她正在丈夫的新墳前哀哭亡夫。在子產(chǎn)的詢問下,婦人的回答使眾人驚愕萬分:她親手殺死了自己的丈夫。
此時,眾人不由得佩服起子產(chǎn)來,便問子產(chǎn)怎么知道這件事另有隱情的。子產(chǎn)便說:我們這些常人對身邊親人的感情都是差不多的,當親人生病時我們會很擔憂,當親人快要死的時候是十分害怕,害怕他們死去,而當親人已經(jīng)去世的時候,我們則傷心悲痛。而今天這個婦人的丈夫已經(jīng)死去多時,我從婦人的聲音里聽到的不是悲痛傷心,而是恐懼和害怕從他的聲音中就足以知道其中必有隱情。
雖說如此斷案不免有些草率,但也有可以借鑒的地方,以常理來核對案情中的異常從而捕捉到案件的線索不失其可取之處。子產(chǎn)聞聲辨認的技巧已經(jīng)很高明了。但是孔子也深諳此道,且似乎比子產(chǎn)略高一籌。孔子雖然講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但他憑外貌聲色取人的功夫,實在是有過人之處。
孔子在返回齊國的途中,聽到了非常哀切的哭聲,他對左右說:“此哭哀則哀矣,然非哀者之哀也。”碰到那個哀哭的人之后,才知道他叫丘吾子,又問其痛哭的原因,丘吾子說:“我少時喜歡學習,周游天下,竟不能為父母送終,這是一大過失,我為齊國臣子多年,齊王驕橫奢侈,失天下人心,我多次勸諫不成,這是第二大過失。我平生交友無數(shù),深情厚誼,不料最后都絕交了,這是第三大過失。我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為人友不誠,還有何臉面立在這世上”說完便投河而死。
耳大聲洪,萬世之業(yè)
“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繁榮盛世,它奠定了我國現(xiàn)在的版圖,也奠定了我國的人口基數(shù),那時的中國不但是亞洲最強盛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數(shù)的泱泱大國,開拓者和奠基人就是名貫古今,耳大聲洪的清圣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這位政績輝煌的大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封建帝王中親政時間最長的一位。
公元1661年正月,年僅24歲的順治帝逝世于清宮養(yǎng)心殿。順治遺詔中指定皇三子玄燁繼承皇位,新皇年號康熙。史稱玄燁“天表奇表,神采煥發(fā),雙瞳日懸,隆準岳立,耳大聲洪,徇齊天縱”。
康熙帝繼位時年僅8歲,按照順治帝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軍政大事。四輔臣中,鰲拜功高震主,專橫跋扈。他欺皇帝年幼,經(jīng)常在康熙面前呵責朝臣,甚至大吼大叫地與幼帝爭論不休,直到皇帝對他讓步為止。他主張“率祖制,復舊章”,事事遵照太祖太宗時的辦法處理,把順治帝時的一些改革措施一一廢除,朝廷積習日深。
四輔臣中的索尼年邁早死;遏必隆依附追隨鰲拜;唯有蘇克薩哈敢于抵制鰲拜,但他一直處于受壓制的劣勢。公元1667年,康熙已經(jīng)14歲了,按照祖制,他可以親政了。蘇克薩哈在康熙親政的第六天,上疏請求隱退。蘇克薩哈上疏的目的,一則表明鰲拜專橫,自己不得不退;二則試圖以自己的隱退迫使鰲拜、遏必隆也相應辭職,交權歸政。鰲拜自然明白蘇克薩哈的用意,他和同黨一起,誣陷蘇克薩哈“背負先帝”、“藐視幼主”等24款大罪,將其逮捕入獄,要處以極刑并誅滅全族。康熙得到奏報,堅持不允所請。鰲拜怎肯善罷甘休,他揮動拳頭對皇帝無理,連續(xù)上奏好幾次。康熙和他的祖母孝莊文皇后怕鰲拜因為這件事狗急跳墻,造成國家的動亂,最后只能妥協(xié),僅將磔刑改為絞刑,其他的一切處置,都照準了。
冤殺蘇克薩哈后,鰲拜的氣焰更加囂張。朝廷大臣雖更加不滿,但懾于他的淫威,人人只求自保,沒有人敢于碰硬。
康熙皇帝年少有志,豈肯看到大權旁落,江山毀在自己的手里。他在祖母的指導下,開始了除鰲拜的各種準備。
康熙先是采用“欲擒故縱”的麻痹戰(zhàn)術。故意給鰲拜父子戴高帽,分別加封他們父子“一等公”、“二等公”的爵位,“太師”、“少師”的封號,使他們位極人臣,樹大招風,更加孤立,甚至連鰲拜圖謀不軌,都沒有驚動他。
有一次,鰲拜稱病在家,玄燁便前去探視。御前侍衛(wèi)和托發(fā)現(xiàn)鰲拜神色異常,便迅速走到鰲拜床前,揭開席子發(fā)現(xiàn)一把匕首。鰲拜驚慌失措,玄燁卻毫不在意地說:“刀不離身是滿人的故俗,不足為怪!”當場穩(wěn)住了鰲拜。但康熙心中更加明白,除掉這個惡魔,絕不可掉以輕心。
當時皇宮的戍衛(wèi)都被鰲拜控制了。于是,玄燁特選一批忠實可靠的少年入宮,以練習摔跤為名,另外組成一支可靠的衛(wèi)隊——善撲營。這些少年都是貴族子弟,每天和少年皇帝在一起練摔跤,武功越來越好,本領越來越大。鰲拜入宮,經(jīng)常看到他們,以為是些小孩子把戲,久而久之,也就不以為然了。
有一次,康熙皇帝得知鰲拜要進宮奏事,便把善撲營的少年衛(wèi)士集合起來,對他們說:“鰲拜作為先皇托付給我的輔臣,不以國事為重,處處安插親信,排斥異己,濫殺大臣,甚至膽敢加害于我。你們都是清楚的,為了祖宗社稷,必除此大患。”他見小侍衛(wèi)們?nèi)呵榧ぐ海终f:“你們雖然年紀輕輕,可都是我的左膀右臂,我要靠你們除掉這個老家伙。但他武將出身,你們是怕他呢,還是聽我的?”侍衛(wèi)們一個個摩拳擦掌,齊聲呼喊:“獨畏皇上!”
康熙八年(1669)五月十六日,鰲拜像往常一樣大搖大擺跨進內(nèi)宮的門檻,行至康熙近前,還沒站穩(wěn)腳,小侍衛(wèi)看到皇帝發(fā)出的暗號,一哄而上,拳打腳踢,連拉帶拽,將他打翻在地。鰲拜什么陣勢都見過,卻沒見過這種對付他的場面。起初還以為是這群小孩子跟他鬧著玩呢。他見到小皇帝那冷峻的面孔和“給我拿下”的威嚴指命,才明白過來,然而,為時晚矣,他終于被擒拿歸案了。
康熙命康親王主持審訊,議定鰲拜“欺君罔上”等30款罪行。他雖罪不容誅,死有余辜,但康熙念其效力年久,軍功顯著,遂免其一死,他的死黨則被一網(wǎng)打盡。一個少年皇帝,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不動一刀一槍,智除大權奸,朝野稱贊,后人評論康熙的機智果斷時說:“聲色不動而除巨慝,信難能也。”
從此,他逐步地將中央和地方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得心應手地治理國家。
康熙皇帝除掉鱉拜后,又一個心結便是“三藩”問題。他把這件事寫成字條,掛在宮里的柱子上,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著……
所謂“三藩”,就是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這三個藩王。他們原來都是明朝的重要將領,投降清朝后,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為消滅明朝和鎮(zhèn)壓反清的農(nóng)民起義,立功封爵。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地位最高。
吳三桂是個鉆營有術的人,28歲就當上了寧遠總兵,是明朝鎮(zhèn)守遼東的重要將領。他在一次回京述職時,以千金之資購得蘇州名妓陳圓圓。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陳圓圓為義軍所得。這個“沖冠一怒為紅顏”的變色龍,在高官厚祿的引誘下,扯起“為君父復仇”的遮羞布,致書降清。引清兵入山海關,使清軍得以長驅直入北京城,由此建立起在全國的統(tǒng)治。接著,他為清廷從西北打到西南,效盡了犬馬之勞,被封為“和碩”親王、平西大將軍,管轄著云南、貴州。
當時無論云貴、兩廣,還是東南沿海,局勢還很不穩(wěn)定,朝廷極需要他們彈壓地方,因此不惜給予種種特權,希圖以恩寵討其歡心。可是“藩王”的勢力越來越大,以致難以控制,成了朝廷的威脅了。
吳三桂是云貴兩省的土皇帝,地方大小官吏一律由他任免。自行收稅,不但不上交,朝廷每年還要從其他省稅收中撥給他白銀2000萬兩,比國家總收入的一半還多。老奸巨猾的吳三桂,經(jīng)常在所轄的民族地區(qū)挑起矛盾和沖突,然后派出自己的武裝去鎮(zhèn)壓,借以向朝廷表示西南地區(qū)多事,安邊守土離他吳三桂不行。他的五華山藩府富麗可比皇宮,到處掠買美女,整日擁姬宴樂,作威作福,慢慢地助長了他們與朝廷的離心力。
康熙皇帝感到“三藩”的氣焰日益囂張,要想實行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非撤藩不可。康熙時刻都在尋找解決“三藩”問題的時機。康熙十二年(1673),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為由,主動申請撤藩,“歸老遼東”。康熙抓住這個機會,立即批準。此舉深深地震動了吳、耿兩人。他們已看出朝廷急欲撤藩的意向,惶惶不安。為消除朝廷的疑慮,先后被迫上章請撤。而吳三桂根本無意撤藩,毫無思想準備,而且心存僥幸,以為朝廷必予“慰留”。不料,弄假成真,康熙亁綱獨斷,力排眾議,同意撤藩。
吳三桂始料不及,又急又恨,決定起兵對抗。吳三桂振臂一呼,天下響應,耿精忠叛于閩,孫延齡叛于廣西,四川巡撫羅森等叛于蜀,襄陽總兵楊來嘉叛于湖北,陜西提督王輔臣叛于寧羌,西北為之動搖。河北總兵蔡祿父子策劃于懷慶,以謀泄而未逞;更有甚者,京師有楊起隆等數(shù)十人謀劃攻占大內(nèi)。京城內(nèi),數(shù)次起火,謠言四布,人心惶惶,爭欲躲避……是時,“東南西北,戰(zhàn)事鼎沸”。朝廷中有人主張以長江為界,分疆而治,向吳三桂求和。
康熙采取了毫不妥協(xié)的立場。從一開始,他就迅速地作出反應,斷然決定:尚藩、耿藩停撤,削除吳三桂爵位,將其長子吳應熊逮捕,不久即下令處死,以寒吳三桂之心。同時,緊急調(diào)兵遣將,分據(jù)要津,積極防御,先守而后攻,以荊州為大本營,沿長江布防,阻擋吳軍的正面進攻;以山東兗州為適中之地,接濟南北;以重兵駐杭州、南昌等地,全力擋住耿軍攻勢,防止他與吳軍合勢。戰(zhàn)爭的進程表明,康熙的這一戰(zhàn)略是正確的,恰好擊中了叛軍的要害。吳三桂的重大失誤,就是屯兵南岸,不渡江,軍隊的銳氣隨著時間的后延而低落下來。他不愿遠離云貴根本,希望與清廷談和,劃江為守,得半壁江山。在遭到康熙的堅決拒絕后,仍全力固守湖南不進,這就給事先毫無準備的清軍以喘息的時間,并使康熙從容調(diào)兵,順利實施其戰(zhàn)略計劃。他利用“君臨天下”的政治地位,不僅動員全國奮起“討逆”,而且千方百計地分化、瓦解吳的部屬,誘之以利,曉之以理,不斷地削弱吳的實力。而當吳軍漸呈劣勢時,這種分化、瓦解起到了軍事上不能取代的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王輔臣在平?jīng)霰粐螅黄冉邮芰丝滴醯囊辉僬薪怠N鞅睉?zhàn)事遂告結束。康熙調(diào)其得勝之師疾速南下,增援荊州。十月,清軍攻入福建,逼近福州,耿精忠被迫出降,從而剪除了吳三桂東南一翼。次年,已暗通清軍的尚之信公開表態(tài)反吳,迎接清軍進入廣州。這時,清軍已完成了對吳三桂的戰(zhàn)略大包圍。吳三桂已感到江河日下,匆忙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局勢繼續(xù)惡化,他憂心忡忡,于八月病死。他的孫子吳世瑤即位,改元“洪化”。吳三桂一死,部屬軍心渙散,斗志銳減,屢戰(zhàn)屢敗,退回云南。
康熙不失時機地布置戰(zhàn)略大反攻。康熙二十年(1681)九月,三路大軍會師于昆明城下,長數(shù)十里。一個月后,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糧食不繼,人心惶惶,南門守將暗降清軍,里應外合,昆明陷落。吳世瑤服毒自殺,其部屬骨干人物或投降、自殺,或被俘處斬。
啼聲驚大鳥,及長一英雄
岳飛,字鵬舉,崇寧二年(1103)二月十五生于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一個農(nóng)家。據(jù)說岳飛出世那天,他響亮的啼聲驚醒了一只停留在他家屋頂?shù)拇篪B,大鳥張開雙翼在天空中飛翔起來。父親岳和便替兒子取名“飛”,別號“鵬舉”,希望兒子將來前程似錦,遠舉高飛。
少時,岳飛家境貧寒,自幼在家?guī)透改父尚┺r(nóng)活。雖然上不起學,但他卻很愛讀書寫字,母親姚氏便拿樹枝教他寫字,經(jīng)常給他講一些古代英雄豪杰的故事。岳飛天資聰慧,少時便有志氣節(jié)操,性格樸實憨厚。他喜歡讀《春秋左傳》及孫子、吳起兵法,對用兵打仗有濃厚的興趣。
成年后,父親便把他送到一個有錢的人家當家丁,岳飛天生神力,能拉三百多斤的勁弓,八石的強弩。11歲時,外祖父就帶他到縣里著名的刀槍師陳光處學槍法,后來又向村里武林高手周同處學習射箭,周同見岳飛少年壯志勤奮刻苦,便把自己掌握的精湛武藝窮囊而教,還把自己最心愛的一支勁弓送給了岳飛,岳飛在他的精心指導下,能左右開弓,百發(fā)百中。
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兵出兵南下,十一月便逼近開封,京城無賴郭京聲稱他會神術“六甲法”,只要挑選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經(jīng)過念咒培訓后,便刀槍不入即可捉拿金冰德兩路元帥,消滅金軍。兵部尚書孫傅立即舉薦給欽宗,欽宗對郭京封官賞銀。郭京坐在汴京的城樓上,裝腔作勢。他命城中守軍全部撤退,妄稱凡人看一眼,他的神術就不靈了。郭京也在實在混不下去的情況下攜帶金銀珠寶溜出京城,向南逃得無影無蹤。就這樣金軍不費一兵一卒,便占領了汴京。
宋欽宗帶領大臣向金國稱臣,還派遣大批的官員,三番五次的向富豪之家大肆搜刮金銀珠寶,以討好金軍。北宋王朝就這樣滅亡了,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恥”。
岳飛早在公元1122年宋朝“聯(lián)金抗遼”之際,便被以“敢死義士”招募入伍,不久其父病故,岳飛回家奔喪,離開了部隊。在國家遭受危難之際,20歲的岳飛,決心從軍抗金。年邁的老母深明大義,支持岳飛從戎報國。一天晚上,她讓兒子把衣服脫下來,岳飛跪在母親面前,在昏暗的燈光下,岳母用針在他的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字,岳飛接受了母親的期望和勉勵。
金兵再次大舉進犯,岳飛便投奔河北招撫使張所,頗受賞識。曾在王彥統(tǒng)轄下抗金,渡河收復新鄉(xiāng)。因與王彥不和,轉戰(zhàn)汴京,投奔宗澤,在黃河以南連續(xù)戰(zhàn)勝金軍。次年,曾24次上書高宗請求還都的老將宗澤憂憤成疾,臨終三呼“渡河!”而亡,岳飛隨接替東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蘇南京市)。1129年冬,金軍由兀術統(tǒng)率大舉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輾轉逃往海上,僅率臣八九人,乘樓船漂泊于溫州、臺州一帶。
岳飛奉命收復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頭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戰(zhàn)士混入敵營,使金軍于夢中,互相殘殺,又伺機捕捉敵人哨兵,獲知敵北撤路線,火速趕往靜安鎮(zhèn),橫刀躍馬沖入敵軍,往來翻飛擊斃敵軍無數(shù),乘勝進駐建康后,升任通(今江蘇南通)、泰(今江蘇泰州)鎮(zhèn)撫使。岳飛由此嶄露頭角。
1130年,金扶植漢奸劉豫割據(jù)河南、淮北建立偽齊政權,使其牽制南宋以緩和宋對金的直接威脅。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檜,讓他勸誘高宗稱臣,南北分治。同時由兀術率主力征服川、陜,以斷南宋兵糧之援。
南宋相應在江淮之間設防,派岳飛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線,岳飛先平定叛軍、游寇及農(nóng)民起義,收編精兵,以后三次主動出擊,大獲全勝。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飛率軍從江州出征,收復偽齊占領的襄陽等六州之地。在隨州(今湖北隨縣)岳飛的16歲長子岳云,手握各重80斤的鐵錘力奪頭功。在襄陽,岳飛慧眼識破敵人以騎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擺陣闊野的破綻,令部將以手持長槍的步兵攻敵騎兵,使其陣腳大亂,互相爭擠奪路,落入江中。又以騎兵將敵步兵殺得丟盔卸甲,擊潰偽齊主力。僅三個月即順利收復六州,保住了長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陜之路,扭轉了南宋的被動局面,增強了軍民抗敵的勇氣和信心。32歲的岳飛被破例提升為清遠節(jié)度使,又進封武昌郡開國侯,享受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榮。
由于高宗嚴令不得越界追敵,岳飛只得率軍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駐防,期盼著“何日請纓提勁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年底,金、齊聯(lián)軍進逼廬州(今安徽合肥),高宗“御札”岳飛東下解圍。牛皋等13騎先遣,略展“岳”字旗,已使敵軍心動搖,待援軍趕到又追殺敵軍30余里,以至百里外的兀術大營也聞風北逃。
1135年夏,岳飛率軍鎮(zhèn)壓洞庭湖地區(qū)楊么起義,被朝廷封為開國公。岳家軍由于收編起義軍人數(shù)猛增。次年,岳家軍第二次北上出擊,收復洛陽西南險要之地,奪取燒毀偽齊糧秣,逼近黃河。因朝廷不供軍糧,功敗垂成。雖升職太尉,壯志難酬,填《滿江紅》抒懷: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1137年,金下令取消節(jié)節(jié)敗退的偽齊,以歸還河南、陜西為條件誘使南宋議和稱臣納貢。1139年元旦,秦檜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稱臣、接受金朝皇帝詔書,達成和議。岳飛堅決反對,上表稱“和好不可恃”,并四次奏辭因和議而賞封給他的官銜,遭秦檜忌恨。
果然,金軍于1140年五月撕毀和約,四路伐宋。高宗大驚失色,不得不下令各軍分別抵抗。岳飛第三次出擊,令所部一支分路進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從正面向汴京推進。40多天,先后收復陳州(今河南淮陽)等重鎮(zhèn),從三面形成對汴京的包圍圈。7月初,岳飛以少數(shù)輕騎駐守郾城,每天派小股人馬向金軍挑戰(zhàn)。兀術由小路進軍至城北20里處與岳家軍相遇。
岳飛命岳云先闖敵陣,苦戰(zhàn)幾十回合,獲勝。兀術遂以有“常勝軍”之稱的“鐵塔兵”、“拐子馬”襲來。“鐵塔兵”是金兀術侍衛(wèi)親軍,由三千余頭戴雙層鐵盔、身披重甲的騎兵組成,每推進一段,后面便置障礙,只能前進不能后退。正面沖鋒時,猶如一道鐵墻。左右兩翼配備輕騎兵一萬五千,常在戰(zhàn)斗最激烈時突然出擊,稱“拐子馬”。待敵軍臨近,岳飛指揮經(jīng)過專門訓練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專砍馬腿,使敵馬翻人仰不得前進。從午后直戰(zhàn)至天黑,金軍大敗。
接著,在郾城附近連戰(zhàn)連捷。在穎昌(今河南許昌)再殺退兀術的十萬步兵和三萬騎兵。金軍全線崩潰,副帥斃命,兀術敗逃。岳飛上書高宗:此乃“陛下中興之機,金賊必亡之日”。并親率岳家軍追抵朱仙鎮(zhèn),距汴京僅45里,與義軍配合將兀術圍困在汴京,派猛將率500精騎與十萬金軍對陣。
兀術哀嘆:“自我起兵北方以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失敗過。”岳飛決心乘勝渡河收復河北,激勵部將:“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然而,高宗懾于岳飛震主之威,聽信秦檜奏言,“令岳飛暫且班師”,下令各路大軍一律撤回原駐地。岳飛銳意北伐,上奏道:“豪杰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高宗借口“孤軍不可久留”,一天催發(fā)12道金牌,日行四五百里。岳飛涕淚交流,痛心疾首,大放悲聲:“十年之功,廢于一旦!”被迫撤軍。
此后,兀術提出“必殺飛,始可和”的條件。高宗于1141年一舉剝奪韓世忠、張俊、岳飛的兵權,解散其軍隊。詔岳飛赴臨安(今浙江杭州)任樞密使。不久秦檜又唆使大臣彈劾岳飛,使罷官出朝。再誣陷岳飛與岳云及部將張憲謀反,將岳飛逮捕入獄,由高宗親自審理此案。審訊中御史中丞何鑄被岳飛背上由老母親手刺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深深感動,轉而為岳飛鳴冤。同年底,宋金議和,規(guī)定;宋金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今陜西寶雞西南)為界;南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匹兩;南宋稱臣,且“世世子孫謹守臣節(jié)”。
1142年1月,岳飛被以“莫須有”(即或許有)罪賜死,岳飛手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將毒酒一飲而盡,時年39歲。
岳飛死后,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養(yǎng),余皆或充軍嶺南,或逃往湖廣。甚至下屬也被株連罷免或處死。直至高宗退位,孝宗為鼓士氣,平民憤。才追復岳飛官職,將其遺骸依禮遷葬于西湖棲霞嶺下。寧宗時,追封岳飛為“鄂王”;立岳廟。
上一篇:曾國藩《冰鑒·十一·容貌者佐骨之不足,情態(tài)者佐神之不足》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冰鑒·十三·時態(tài)有三,不定終身》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