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之忍第五十八
滿之忍第五十八
伯益有滿招損之規,仲虺有志自滿之戒。夫以禹湯之盛德,猶懼滿盈之害。
月盈則虧,器滿則覆,一盈一虧,鬼神禍福。
昔劉敬宣不敢逾分,常懼福過災生,實思避盈居損。三復斯言,守身之本。噫,可不忍歟!
【譯文】
《尚書》載:伯益贊揚大禹時,有過“滿招損”的規勸,意為自滿會招致失敗;仲虺在助湯滅夏時,有過“志自滿,九族乃離”的告誡,意為驕傲自滿會使最親近的家人都離開你。大禹和商湯都是有高尚道德的賢明之人,但依然懼怕驕傲自滿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時時警戒自己。
月亮到了最圓的時候,就會開始慢慢缺損;器具裝滿了東西,就會傾覆。盈虧禍福,是由鬼神的意志所主宰,而非人力所能控制。
晉人劉敬宣,不敢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行為,常常恐懼因福太多而招致災禍,所以總想著如何才能避開富足殷實而處于不足之中。有人想與他一同求取富貴而被他婉言拒絕。人們如果能夠經常想想伯益、仲虺、劉敬宣的話,常常玩味其中的道理,那么就足以成為安身立命的根本了。唉!自滿就會招致災禍,人們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自滿之心呢?
【評析】
人的一生就像月亮一樣盈虧有常,若是不能估測自身實力、審時度勢,自滿之徒到頭來只會導致失敗,謙虛之人才會得到益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歷史上或生活中無數的例子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證明了:滿招損,謙受益。踏著前人的足跡,我們要時刻保持謙虛,永不自滿。
典例闡幽 為人且忌自滿
亙古至今,多少王侯將相,在謙虛中崛起,在驕傲中敗落。西楚霸王項羽,一度聲勢浩大,威震四方,后來弄得眾叛親離,四面楚歌,自刎烏江,源于驕傲;唐太宗李世民,善于吸取古人教訓,勵精圖治,終得“貞觀之治”,名垂千古,源于謙虛。綜觀歷代開國帝王、盛世皇帝,無不謙虛謹慎;試看末代皇帝們,聲色犬馬之娛,可謂享受殆盡,而結局往往是惶恐終日,不知身死誰手。
醇親王奕譞是咸豐帝的弟弟,他的福晉(即夫人)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因此,他既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又是慈禧太后的妹夫,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七王爺。
醇親王年輕時曾銳意于清廷內部權力的爭斗,他在熱河時就與慈禧太后聯合在一起,秘密起草繕定準備發動政變,懲處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的諭旨;回到北京隨慈禧太后,六哥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時,又帶軍隊夜抵密云拿捕肅順,為慈禧太后上臺垂簾聽政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授以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但不久他就看到清廷內部權力斗爭的殘酷無情,特別是比他功勞更大,地位更高的恭親王奕?,曾因細故險遭罷斥之禍后,他的處世態度頓為大變,時時事事謙恭謹慎。他特意命人仿制了一個周代的欹器。這個欹器若只放一半水,則可保持平衡,若放滿水,則會傾倒,使全部的水都流失掉,在欹器上刻有他親筆寫的銘詞“謙受益,滿招損”。
公元1874年同治帝病亡,無子嗣,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等宣布說,欲立奕譞之子載湉為帝。奕譞聽到自己的兒子被選立為帝后,非但沒有絲毫的興奮,反而被驚嚇得昏倒在地,被人攙扶而出。奕譞及其夫人(即慈禧之妹)都深知慈禧太后氣量褊狹,待人兇狠無情,就是她的親生兒子同治帝也經常遭慈禧的責罵虐待,兒子一旦為帝,如入虎穴,不但兒子時刻有忤旨殺身之禍,就連奕譞本人也難免為慈禧太后所疑忌。因為他的兒子做了皇帝,他本人就成了“皇帝本生父”了。本生父雖不同于太上皇,但如果將來他的兒子大權在握,就有可能將他尊為太上皇,這會損害慈禧太后的權力,而慈禧太后恰恰權力欲極熾,是萬萬不能容忍的。為了遠避嫌疑,表明自己的心跡,奕譞一面言辭悲切地懇請罷免一切職務,表示要“茍盡余生”與權無爭,一面秘密向慈禧太后呈遞名為《豫杜妄論》的奏折。這一奏折說,將來很可能有人利用他是清光緒帝本生父的特殊地位,援引明朝皇帝“父以子貴”、“追尊所親”的例子,要求給他加些什么尊號,如若這樣,就應將倡議之人視為“奸邪小人,立加屏斥”。
事有湊巧,光緒帝即位的第十五年,果然有一個官員上疏清廷,請求尊奕譞為“皇帝本生父”。慈禧太后見疏大怒,拿出奕譞所上的《豫杜妄論》奏折為武器,下諭痛斥這名官員以邪說競進,此次風波很快平息下去。
上一篇:忍學《淫之忍第四十》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父子之忍第九十一》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