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射牛無怪
二十六 射牛無怪
隋吏部尚書牛弘,弟弼好酒而酗,嘗醉射弘駕車牛。弘還宅,其妻迎曰:“叔射殺牛。”弘聞無所怪,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殺牛,大是異事。”弘曰:“已知。”顏色自若,讀書不輟。
【譯文】
隋代吏部尚書牛弘的弟弟牛弼非常喜歡喝酒,經常酗酒。有一次,牛弼在喝醉酒之后,射死了給牛弘拉車的牛。牛弘回到家后,他的妻子迎上前去對他說:“小叔殺死了牛。”牛弘聽后,并不表示奇怪,只是說:“那就將死牛的肉做肉脯吃吧!”等到牛弘坐定以后,他的妻子又說:“小叔忽然射死了牛,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牛弘回答說:“已經知道了。”神色自若,繼續讀書。
【評析】
牛弘不因弟弟醉酒射殺了自己的牛而動怒,依然保持平靜,神色自若,他已經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了。對于妻子幾次三番的相告,他只是以最簡短的語言來做回應,從中也可以看出他的鎮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情緒經常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快樂、悲傷、喜悅、憂愁,這些本來都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是,如果我們過于情緒化,被外界事物的變化所主宰,就會使自己的生活產生強烈的波動,無法完成正常的學習和工作。
如果我們平時能對“看不順眼”的事情多一點忍耐,能加以理解,或許會發現我們身邊也是有天才存在的。即使不是這樣,多一些忍耐和寬容,也是有利于我們的人際關系和事業發展的。
寬容不僅是原諒傷害你的人,同時也解放了你自己,與其因為憤恨而耗盡自己一生的精力,時時記憶著那些傷害你的事情和人,被回憶和仇恨所折磨,還不如寬容他們,把自己的心靈從禁錮中解脫出來。
典例闡幽 忠言順耳更利行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滿臉怒氣,要殺為他養馬的人,旁人沒有一個敢替養馬人說話的。這時,長孫皇后走過來,她看見皇上的臉色不好,知道又有了不愉快的事,于是柔聲問道:“皇上在為什么事生氣呢?”
李世民告訴她說:“我的那匹最心愛的馬好端端的突然死去,一定是養馬人不負責任,讓馬吃了什么東西。你知道這匹馬跟著我南征北伐,立下赫赫戰功,現在無病而死,叫我怎么不傷心呢?因此,我一定要殺死這個養馬人,看誰以后還敢不負責任!”
長孫皇后很不滿意李世民的做法,想說幾句好話救下養馬人,可是握有至高無上權利的皇上正在氣頭上,恐怕幫不了這個忙了。她突然想起歷史上發生過類似的事,不妨講給皇上聽聽,也許能讓他回心轉意。
“陛下,你聽說過齊景公殺養馬人的故事嗎?”長孫皇后的第一句話就把李世民的注意力拉過來了,他饒有興趣地聽著皇后說下去:“齊景公的一匹馬死了,要殺養馬人。有個叫晏嬰的臣子站出來說,養馬人有三條罪狀。齊景公催著晏嬰快說哪三條,晏嬰說:‘第一條罪,養馬人失職,沒有養好馬而被殺;第二條罪,養馬人使國君因馬死而殺人,全國的老百姓知道了,必然會埋怨國君把馬看得比人還重要,這會損害國君的聲譽;第三條罪,諸侯知道了這個消息,必然會看不起齊國,降低齊國的威信。’齊景公一聽,說:‘殺一個養馬人會帶來那么多的麻煩事,那不殺就是了’。”
李世民聽到這里,知道皇后是在借說故事批評自己,想想也確有道理,于是改變了主意,釋放了那個養馬人,仍讓他為自己養馬。
自此以后,養馬人更盡心盡職喂馬,再沒有發生過差錯。
上一篇:忍學《二十八 認豬不爭》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二十四 釋盜遺布》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