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認馬
九 認馬
卓茂,性寬仁恭,愛鄉里故舊,雖行與茂不同,而皆愛慕欣欣焉。嘗出,有人認其馬。茂心知其謬,嘿解與之。他日,馬主別得亡者,乃送馬,謝之。茂性不好爭如此。
【譯文】
卓茂這個人,性情仁慈寬厚,恭敬有禮,對家鄉人很友好,所以鄉親們即使與卓茂不是一個行業,也都跟他相處得非常友好融洽。有一次卓茂出門,有個人指認卓茂所騎的馬是他的。卓茂心中明明知道是那個人弄錯了,但還是將自己的馬給了那個人。后來,這個人從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丟失的馬,于是將卓茂的馬送還給了他,并表示道歉。卓茂就是這樣不愿與人爭執。
【評析】
也許那個認領卓茂所騎之馬的人并不是故意的,而是當時真的弄錯了,但是不管到底是怎么回事,卓茂都沒有與那個人發生爭執,而是將自己的馬給了那個人。卓茂寬宏的氣度確實令人欽佩。
人生最大的感慨莫過于對得失的感悟,特別是失去自己往日所珍愛的東西時,更會產生那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深切體會。其實,得到或失去只是整個世界發展變化的一部分,就如同每個人都會從出生走向死亡、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樣,這些都是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忍耐失去的不悅,才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明天的新生活。
在有些時候過于計較,得失心太重,反而會舍本逐末。當失誤擺在面前,而且很快地找到教訓后,就應該迅速將這件事沉淀下來了,過多的計較會使自己陷入對過往的沮喪情緒里,這種情緒會遏止我們的自信,甚至影響判斷。因此,承受吃虧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再往深層次說,吃虧其實也包含了豁達和寬容,而且還要加上理智和自我克制。面對吃虧的豁達,是一種以個人能力為基礎的自信,但這種自信并非人人都有。
典例闡幽 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里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倒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么福氣,也許會惹出什么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剽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么,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么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清代洪江有一位著名的書法家鄭煊,他是鄭板橋的遠親。他早年也隨著家鄉經商的隊伍來到洪江經商,他來到這里,不禁感嘆在五溪蠻地竟還有這么一座繁華的商城。他一時興起,把家遷來洪江定居。有一次鄭煊做木材生意,貨運到外地,貨價狂跌,即使賣掉,也是血本無歸。鄭煊以為自己的末日到了,很沮喪。鄭板橋得知便送給鄭煊一幅勉詞:“吃虧是福”。鄭煊帶著這幅勉詞回洪江,沒想到在回來的路上,木材的價格突然昂起,鄭煊意外發了財。回家后鄭煊靜靜地思考著鄭板橋給他的題詞,并從中體會出人生哲理,于是將鄭板橋的題詞作為家訓,刻在墻壁上以示后人。由于鄭板橋的名聲在外,久而久之,鄭煊刻在墻壁上的“吃虧是福”,便成了洪江古商城的一道人文景觀。
上一篇:忍學《樂之忍第七》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九十 待卑仆當寬恕》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