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
子曰:“教民親愛[1],莫善于孝;教民禮順[2],莫善于悌[3];移風易俗[4],莫善于樂[5];安上[6]治民,莫善于禮[7]。禮者,敬而已矣?!?/p>
【譯文】
孔子說:“教育人民相親相愛,再沒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講禮貌,知順從,再沒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改變舊習俗,樹立新風尚,再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使國家安定,人民馴服,再沒有比禮教更好的了。所謂禮教,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敬’字而已。”
【注釋】
[1]親愛:和睦。
[2]順:順序,這里指長幼之序。
[3]悌:敬愛兄長。
[4]移風易俗:改善社會風氣與習俗。
[5]樂:指音樂。
[6]安上:使在上位的人安于其位。
[7]禮:禮節。
【解析】
通過對要道的具體說明,希望天下后世的為首長者,能明白要道法則的可貴。如果加以實行的話,它取得的效果將會是無法估量的。所以,作為君主治理國家,建立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標準,統治者提倡孝道是一個明智的舉措。
典例闡幽
孝子尋父
清朝雍正年間,慈城人錢象正離家前往東北采購藥材,家中留下妻子和幼小的兒子錢秉虔。
錢象正一走就是幾年,開始還時常托人捎來一些消息,但是到了后來就毫無音訊。錢家的日子漸漸難過,母親靠著給人家洗衣服來補貼家用,小秉虔幫人家放牛??伤刻旆排w來時都要站在村口翹首張望,渴盼能見到父親的身影,然而希望卻次次落空。每到夜里,他常??吹侥赣H因思念父親而偷偷哭泣。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秉虔再也無法忍受失父之痛,決心前往東北尋找父親。當他把這個想法說出,征求母親意見時,母親連連搖頭,她怎能放心讓這個13歲的孩子孤身前去遙遠而寒冷的東北呢?小秉虔尋父心切,多次在母親面前長跪不起。結果,母親經不起兒子的苦苦哀求,只好含淚點頭同意了。小秉虔便拼命給人家干活,積蓄母親一段時間的糧食和自己的干糧,然后在母親淚眼模糊的千叮嚀、萬囑咐之下,拜別母親,背上包裹,踏上了千里尋父之路。
一路之上,小秉虔跋山涉水,留窯宿廟,日夜兼程。隨身所帶的一點錢和干糧很快就用光了,他就沿途幫人家打短工換點口糧。有時候餓極了就采些野菜、野果充饑,從未偷竊人家地里的半點莊稼。有一次,他錯吃了有毒的野果,幸好被人救活。在一個雨夜里,他迷了路,四周一片漆黑,害怕極了,邊走邊哭,但一想起遠在天涯、生死未卜的父親和望眼欲穿、以淚洗面的母親時,不覺又增添了勇氣,振作精神,繼續趕路。
不知涉過多少山水,經歷多少苦難,小秉虔終于到了林海雪原的東北地界,在冰天雪地里,他把所帶的衣服都穿上,還是凍得瑟瑟發抖。但是,尋父的堅強意志支撐著他,使他在沒膝的雪地里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前進。
也許蒼天不負苦心人,經過長時間的四處打聽,小秉虔終于在一處廢棄的破屋里找到了父親。父子倆人見面,抱頭痛哭了一場。
原來,當年父親在運送藥材途中遇到強盜,財物被搶光,人被推下山崖而摔斷了腿,摔壞了腰,后來靠著人家的救濟才勉強活到了現在。
接下來,小秉虔終日上山打柴挑到市上販賣,手掌結滿了硬繭,腳掌磨起了血泡,卻也只能勉強維持父子倆的生活。他想長此下來,就是累死了也無法攢夠護送父親回家的路費。于是,他改變了主意,利用跟父親學到的識別中草藥的知識,決定攀登懸崖峭壁采藥。以后的每天早晨,懸崖上都能見到小秉虔采藥的身影。有一天,他冒死爬上無人敢登的“狼牙峰”,竟然挖到兩顆特大的名貴老山參。他把老山參賣給鎮上一家藥材店,得到不少錢。他捧著這些錢,喜極而泣,因為護送父親回家有希望了。
小秉虔買了一輛手推車和一些衣服、干糧,把父親和破舊的行李裝在車上,用力推動車子,搖搖晃晃地踏上回家的道路。
一路上,小秉虔盡力照顧好父親,有點吃的,總讓父親先吃飽,自己才吃剩下的。每逢夜間露宿野外,便用破床單遮蓋父親,自己則蜷縮在小車旁睡覺。有一次,他們在一座山林里迷了路,轉了一整天,餓得頭昏眼花,好不容易挨到半夜里才碰見一個守林老人。老人看到這對可憐的父子,十分同情,趕忙給他們煮吃的,讓住的。天亮時還送他們許多干糧,把他們帶出這座山林。父子倆對這位好心的老人千恩萬謝。
有一次,父子倆在山里遇到了一匹惡狼,小秉虔急忙背起父親拼命逃跑,惡狼窮追不舍。眼看無法逃脫,小秉虔趕緊放下父親,就地撿起一根樹枝,大吼一聲,挺身上前與惡狼拼命搏斗??伤晷×θ酰睦锸菒豪堑膶κ?,不消片刻,惡狼就把小秉虔撲倒在地,張開大口向他的咽喉咬去……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嗖”的一聲,飛來一箭,惡狼應聲倒地。小秉虔驚魂未定,抬眼一看,原來是一位獵人在這危急關頭射死惡狼,救了他父子的性命。小秉虔馬上從地上爬起來,一頭撲進獵人的懷里放聲大哭。兩年來的辛酸苦難隨伴著淚水像決堤一樣傾瀉出來。獵人聽完了父子倆的悲慘遭遇,十分同情和敬佩,把隨身所帶的干糧全數送給他們,然后護送他們走出了山林。
冬去春來,父子倆終于回到了江南。此時已囊空如洗,初春的江南野外又很難找到食物,小秉虔只好沿途從池塘、溝渠里面抓魚、捉蝦、摸螺來充饑。
歷時將近三年,受盡千辛萬苦,父子倆互相攙扶,終于回到了久別的家鄉,顫顫抖抖地來到家門口,小秉虔頓時忘卻了渾身的傷痛和勞累,大聲哭喊著:“娘,我和父親回來了!”隨后就兩眼一黑,一頭栽倒在門檻上。
母親聞聲出門一看,一下了被驚呆了。她趕忙喚醒了兒子之后,緊緊抱住這對衣衫襤褸,面容枯槁,沒有人樣的父子放聲大哭。一家人悲喜交加,擁抱著哭成一團。鄉親們聞訊后都紛紛趕來,他們無法理解一個十多歲的少年能翻越千山萬水,歷盡苦難把殘廢的父親從2000里外的東北找到并護送回家。大家不禁對小秉虔驚人的毅力和感人的孝行敬佩不已。
后來,當地官府聞知此事,查實之后,即把小秉虔舉為“孝廉”,并獎賞他家不少金銀和良田。由于鄉親們為小秉虔的孝行深受感動,皆稱他為“錢孝子”,并為他在慈城南門建造了孝子坊和孝子祠。
錢孝子千里尋父的故事,從那時起便在民間流傳至今。
久病床前的孝子
“乖,吃糖……”王國強將一根綠色棒棒糖剝去糖紙,遞給輪椅上的母親。
“吃完糖,蹬500次好不好?”王國強輕輕抬起母親的腿,示意著。
專心吃糖的老人,直擺手。
“好吧,那就蹬300次。不能再少了,不然就不能吃糖啦。”王國強笑著說。
老人慢慢伸出大拇指彎了彎,表示“同意”。
這是44歲的王國強和他68歲的母親之間的一段對話。
“從前,我們是母親的孩子;現在,母親是我們的‘孩子’。”說這話時,王國強拿著毛巾細心擦去母親嘴邊的糖水,眼里充滿了柔情。
時光倒流回2004年的那個深秋。
當年11月1日,王國強的母親因頭疼住進了醫院。老人一向身板硬朗,以為在醫院待上幾天便可回家。不料,沒過幾天腦動脈瘤突然破裂,緊急實施手術搶救后,老人撿回了一條命,卻成了植物人。主刀醫生告訴王國強,即使出現奇跡,病人也只能終生臥床,連坐輪椅都別指望。
如同晴天霹靂,王國強和弟弟王永忠看著病床上昏睡的母親,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小時候,父親在部隊工作,母親獨自辛苦拉扯弟兄倆,嚴冬里給他們暖腳,風雨中背他們上學……此時,兄弟倆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只要有一線希望,就決不放棄。
作為長子的王國強,立即召開家庭會議,進行細致分工。他和弟弟白天上班,晚上去醫院護理;他的愛人和弟媳,則分上、下午到醫院輪流“值班”。大到手術治療,小到兩小時一次的翻身、按摩,全靠兩對夫妻白天黑夜無微不至地照料。
病重的母親靠鼻飼管進食。為了給母親足夠的能量,王國強兄弟精心制訂食譜,鴨血、黑魚、老母雞、鴿子肉、水果、蔬菜,一天8頓,都用粉碎機細細研磨后喂給母親,先后竟用壞了兩臺粉碎機。
與此同時,一家人只要有空就在母親耳邊輕聲呼喚,“陪”她聊天,讓她“聽”優美的音樂。
在全家人的努力下,母親終于一路闖過了出血關、手術關、顱內水腫關、發熱關等重重難關。而其時,醫療費已高達14萬元。由于全家人只有王國強一人有固定工作,所以經濟異常緊張。為了籌措醫療費,他拿出了多年的積蓄,又向親友借款,甚至做好了賣房的準備。
所幸的是,在住院八個月之后,母親病情基本穩定,可以回家進行康復治療。
王國強這個林海集團的高級技工,用一雙巧手為母親做了專用的床和學步架,甚至還設計制作了一副輪椅。這個輪椅靠背可以平放變成床,坐墊下方可以放便盆;兩邊的扶手能夠倒下,便于將病人抱起。此外,踏板上還安裝了拆卸式鍛煉機,可以讓病人運動腿部肌肉。
許是一家人的堅持感動了上蒼?;丶胰齻€月左右,突然有一天,王國強發現母親的眼睛在頻繁地眨動。他試著切了一小片西瓜放入她嘴里,結果竟看到母親慢慢咀嚼起來?!拔业难蹨I一下就涌了出來。因為咀嚼功能的恢復,對于腦損傷病人來說意義太大了?!蓖鯂鴱娬f。
從那一刻起,母親的病情逐漸好轉。王國強和弟弟齊心協力幫母親進行功能恢復,只要天氣許可,就將她從四樓背下,攙她練習行走。
轉眼間,五年多的時光飛逝而過。在家人悉心照顧下,王國強母親現在雖不能說話,但能在兒子的攙扶下,下樓走動,也會自己吃飯,并且恢復了部分情感意識,不光能寫出家人名字,還會做一些簡單的算術題哩。
醫學專家評價,王國強一家簡直創造了奇跡中的奇跡!
如今,“久病床前的孝子”王國強兄弟,已在市區林機大院2000多戶居民中家喻戶曉。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王國強和弟弟盡己所能、恪守孝道的事跡,折射出中華傳統美德的動人光輝,也為現代孝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11年堅守父親最后的夕陽
曾經有網友這樣問黃薇:你還這么年輕,為什么主持老年節目能夠這樣游刃有余?黃薇回答說:我把電視機前的老人都當作了自己的父母,和父母交流是一件多么舒服和親切的事兒,所以做節目就很順暢啊。
黃微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體貼入微,呵護備至,把父母看成一對屬于自己的“老寶寶”,平時親得不得了。
然而,就在11年前,曾經健康硬朗的外交家父親因中風偏癱了,從此行走、活動不再方便,在病床和輪椅上度過了他最后的日子,幾個月前因癌癥晚期永遠地離開了黃薇。
從11年前父親倒下的那天開始,黃薇就在心里許下了一個誓言: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好病中的父親。
父親偏癱導致身體的整個右側都不能活動,所有動作都得依靠身體左側。包括進食、穿衣、洗澡等所有事情,都需要人照顧,一天24小時都得有人在身邊伺候。平常人吃飯只需要20分鐘,而父親卻要花兩個小時才能把飯吃完。這個時候,黃薇在一旁看著父親自己用勺子往嘴里送飯,一邊笑著說:“爸爸,飯吃得越慢越好,也越有營養?!倍o父親洗碗的時候,想著父親艱難進食的樣子,她卻偷偷地哭了起來,“不是我們不喂,是父親不讓我們喂他,他自己覺得他還能堅持?!?/p>
但在父親面前,黃薇始終保持著臉上的微笑,用無聲的激勵使父親笑對病魔。父親每走一步路都感覺到非常困難,從床上下來走到窗戶邊上要費很大的勁兒。為了父親多走走,黃薇會扶著他下床,這時父親全身的力量都會壓在她的肩上,但瘦弱的她卻從沒一句怨言。他架著父親一步步地走,嘴里一直鼓勵地說道:“老爸,你真是好樣的,我數一你邁左腿,我說二你邁右腿。”就這樣,在黃薇細心的照顧和無數的鼓勵下,父親從最開始在攙扶中最多能走1米到后來能獨立行走10米,再到后來能繞著屋子走一個圈。黃薇還買來許多小紅旗,每當父親多走點兒路的時候,她就往墻上貼一面小紅旗以示表揚。
父親身患中風躺在床上的十一年里,黃薇想盡一切辦法,為父親的康復四處奔走。她只要聽說哪有治療偏癱的偏方或老中醫,總會在第一時間里去尋找。她買來無數關于中醫護理和按摩理療的書籍,從一個醫學上的“文盲”到后來竟練出了專業水平,下手就能找準穴位,給父親舒緩經絡。
黃薇為了父親,想到了很多細節。她將家里布置得十分的整齊,看不出半點的繁雜,為的是讓父親取東西的時候,順利而又保持好的情緒。她總是想出各種方法逗父親開心,在父親生日前幾天,她先將紅包封好分發給親戚朋友,等到生日那天,大伙帶著紅包給老爺子祝壽,每年收受紅包的數量都在增加,病中的父親會為此高興很長時間。
但黃薇的努力最終也沒能留住父親,在父親的彌留之際,黃薇貼著父親的臉說:“老爸,下輩子我還要做你的女兒,如果這輩子做得不好的話,下輩子我一定補上?!?/p>
告別完父親后,黃薇緊緊地抓著母親的手,流著淚說:“媽媽,你現在是我唯一的老寶貝了?!?/p>
【原文】
“故敬其父,則子悅[1];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
【譯文】
“因此,尊敬他的父親,兒子就會高興;尊敬他的哥哥,弟弟就會高興;尊敬他的君王,臣子就會高興。
【注釋】
[1]悅:高興。
【解析】
“孝”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呼喚,這種呼喚就算是鐵石心腸也會被感化的。從現在開始去做一個真正的孝子吧,不要為自己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典例闡幽
事母盡孝,為國盡忠
林大欽(1512-1545),字敬夫,號東莆。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東莆都山兜村(今潮安縣金石鎮仙德村)人。
林大欽從小家境貧寒,卻非常孝敬父母。天資聰敏的他,每門功課對答如流,在潮州一帶被稱為“神童”。他設法向藏書萬卷的族伯借書學習,博覽諸子百家經典著作,12歲時的文章習作,竟與蘇東坡的文章風格近似。當時,澄海縣隆都隴美村的黃石庵先生曾到山兜村任教,見林大欽聰穎出眾,又虛心好學,十分器重,便帶林大欽回隴美村就讀。
林大欽16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更為困苦。為謀生計,他到附近塾館任教,并經常幫人抄書以補貼家用。成家之后,林大欽與妻子竭盡孝道,用心奉養母親,深受鄰里贊揚。
明朝嘉靖十年(1531)秋,林大欽得中省試舉人。
次年春,林大欽上京赴考,名列榜首,得中狀元,深受嘉靖皇帝器重,授職為翰林院編修。
他剛任職于翰林院,就把母親和恩師黃石庵接到京城奉養。恩師黃石庵也因此被皇帝欽賜為進士。為進一步報答師恩,林大欽請旨在隴美村建造“狀元先生第”(至今宅第基本完好)。大門石匾上鐫刻“黃氏家第”,并有“門人林大欽題”的落款,門聯為“狀元先生第,進士世范家”,均為林大欽手筆。
再說林大欽母親到京不久,便因水土不服,一病不起。林大欽盡心盡力遍請名醫為母診治,卻毫無起色。
嘉靖十二年(1533),揭陽縣進士翁萬達(后官至兵部尚書)出任廣西梧州知府,常與林大欽書信往來,林大欽曾在信中對翁萬達說:“老母臥病,侵尋已七八月,此情如何能言。今只待秋乞歸山中,侍奉慈顏,以畢吾志爾?!痹谂c盧文溪編修的信中說:“老母體較弱,北地風高,不可復出矣,只待乞恩歸養?!?/p>
是年秋后,林大欽終于以“老母病較弱,終歲藥石”,奏請“乞恩侍養”,而獲準護送老母返回潮州。
林大欽初回歸潮州時,沒有安居之所,經常向人借宅暫居。后來為老母安享晚年而為母建造府第。然而,又恐“土木之華,豪杰所恥”,再加上能力有限,導致工程遲遲沒有進展。
在此期間,朝廷多次召喚林大欽回朝復職,林大欽始終“視富貴如浮云,溫飽非平生之志;以名教為樂地,庭闈實精魄之依”,而屢辭不就。母病數年之間,林大欽事母至孝,有明朝天啟年間戶部侍郎林熙春對其形容說:“母安則視無形,聽無聲,縱寒暑不辭勞瘁;母病則仰呼天,俯呼地,即神鬼亦爾悲哀。”
1540年,林母病逝。林大欽悲痛至極,萬念俱灰,由于哀傷過度,隨后一病不起。至于母親的府第也就視為廢物,半途停建,落得個“府存墻而無堂屋,門存框檻而無扉”的凄涼景象。
而后數年之間,林大欽基本是在病榻度過。他哀母的情景,林熙春形容為:“母死則骨立支床,吊人殞淚;母葬而跪行卻蓋,觀者蹙眉?!彼救嗽凇稄臀號|涯》信中也說:“自失承歡,憂病漂泊。杜鵑之愁,日夜轉深。望云興悲,對鳥淚下。居則若有所望,出則侗然不知所往?!睍r之揭陽縣進士,官拜行人司司長的薛侃和潮陽縣進士、官拜戶部主事的林大春皆為他所作傳,都提到他在葬母歸程中因悲傷過度咯血而病倒。
林大欽臥病期間仍十分關注當地民生,他不止一次地給潮州知府龔緹去信,不厭其煩地要龔知府順時令,重民事,申孝悌,崇節義,省器用,恤孤寡,治溝渠,修傳舍,清徑路……
當時,蒙古俺答部侵略北部邊境,戰事連年未息。1544年二月,翁萬達由四川按察使調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赴西北前線指揮戰事。
林大欽對此又擔憂,又興奮,特此去信表示慰問,并大談用兵之道??梢娖潢P心時政之心未泯。
1545年農歷八月十二日,林大欽病逝。
鄧小平贍養繼母
夏伯根是鄧小平同志的繼母,出身貧苦,身世坎坷,僅僅比小平同志大五歲。雖是繼母,但是小平同志一直把她當做親生母親一樣看待,無論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都和她生活在一起,與繼母所生的弟妹們也相處得十分和睦。
夏伯根出身于嘉陵江上一個貧窮的船工家庭。房無一間,地無一壟,一直辛苦度日。長大后她嫁給了鄧小平的父親鄧紹昌,期待著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結束自己困苦的生活。無奈時運不濟,命運多舛,第三個女兒鄧先群出世還不到一年,丈夫就先她離開人世。子女還不到成家立業的年齡,丈夫卻已不在,一個女人要在孤獨無助中養活四個孩子,這對誰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不幸。繼母貧寒的家世和坎坷的人生令鄧小平十分同情。他懂事地承擔起家里的重任,對弟弟妹妹更是關愛有加。鄧小平從青年時期就追求進步,夏伯根老人雖然不懂政治,但她一心認準了共產黨好,支持兒子參加革命。她自己也曾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救過好幾名共產黨員的生命。對這樣一位正直、善良、勤勞、樸實的繼母,鄧小平特別敬重和愛戴。
15歲的時候,鄧小平離家順長江南下,經過重慶,走出四川,留學法國、蘇聯,后來又回到國內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可謂戎馬一生。直到29年后,鄧小平率領千軍萬馬解放大西南時,才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慶老家。后來,鄧小平坐鎮重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是中央下屬幾大行政區域之一的最高官員。這時的鄧小平已是45歲的中年人了,他決定承擔起贍養繼母的義務,讓老人安享天倫之樂,也是彌補自己多年在外不能照顧老人的遺憾。
老人聽說兒子回到了家鄉,非常的興奮,她家也不要了,田產和房產也不要了,急忙收拾東西,把大門一鎖,提著一個小包裹,坐著船就來到了重慶,從此就和鄧小平一家住在了一起。當鄧小平調到中央工作后,也將繼母一同帶到北京,讓老人安享晚年。
夏伯根老人一生充滿了曲折,晚年的幸福安慰了老人一生的苦難。和兒子生活在一起的日子里,老人的心情十分愉快,同樣她也保持了勤儉持家的品德,盡可能幫助孩子們做一些家務活。鄧小平夫婦上班以后,就由老人來照顧家里的孩子。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生的鄧榕和鄧質方都是夏伯根老人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顧,其樂融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鄧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夏伯根老人同鄧小平夫婦相依為命,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那時妻子卓琳的身體不好,母親又年事已高,鄧小平為了不讓她們受累,就一人挑起了家里的重擔。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臟活他都親自做。老人不忍心看著兒子過度操勞,總是盡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減輕兒子的負擔。她為家里養了一些雞,還趁鄧小平夫婦去工廠勞動的時候,在家里操勞家務。夫婦倆回家之后總能吃到老人為他們準備的熱乎飯。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時,已經98歲高齡的夏伯根當時已患了老年癡呆癥,基本上認不出人了,但一直都還吃飯??墒瞧婀值煤?,就在那天,她既不吃飯,也不喝水,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對先她而去的兒子表達了深深的思念。
2001年春,夏伯根老人辭世,享年101歲。
對父母常存一顆感恩的心
出生在西子湖畔,一襲旗袍,舞臺上裙裾飛揚,歌喉一展,清麗婉轉。呂薇,這位有著“軍中花仙子”美譽的時尚民歌手,將孝道演繹得盡善盡美。對父母,呂薇總是心懷感激,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報答父母的恩情。
呂薇出生在越劇世家,父母都是浙江越劇院的演員。從小,呂薇就表現了很高的文藝天賦,但父母并不打算讓她秉承家業。那時幼小的呂薇覺得父母阻礙了自己的發展。后來當她在文藝圈摸爬滾打之后,體會到其中的艱辛,也才明白了當初父母的用心。
大學畢業后,呂薇在杭州當了兩年音樂教師,期間她參加了全國民歌大賽并奪得了二等獎,從此在北京開始了演藝生涯,也成了“北漂”一族。在北京的日子十分辛苦,住在租來的單身宿舍,每天在北京城里來回轉悠演出,她格外想念家中的父母。
連續十幾年,在除夕之夜,呂薇的歌聲飄進千家萬戶。在最初的幾年,由于父母都在杭州老家,不能陪著老人一塊兒過年,讓呂薇心里充滿了內疚感。但每到春晚結束后,她總會急著往家趕,去和父母團聚。后來,為了好好照顧父母,她將老人接到了北京。
呂薇說永遠忘不了1996年的除夕夜。那一年,她將父母接到自己在北京的宿舍里,這是他們一家人第一次在北京一起過年。那晚,父母守在電視機前觀看了女兒的精彩表演,非常高興。但晚會過去好幾個小時后,呂薇還沒有回家。因為宿舍沒有電話,呂薇身上也沒有任何通訊工具,盡管父母非常著急卻聯系不上她。原來,晚會散去后,呂薇因打不上出租一直在路邊等了好幾小時。到了胡同口,呂薇心急火燎地一路小跑著趕回家,她怕在家里的父母擔心。在漆黑的胡同里,在瑟瑟的寒風中,呂薇霎時感受到,自入歌壇以來父母無時無刻的擔心自己,她了解到了父母對自己的牽掛之情。到了宿舍,剛一進門,母親便迎面撲來,抱著她仔細端看,眼淚噼里啪啦往下流。那是二十多年來,呂薇第一次看到母親流淚,呂薇也明白從此以后不能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
1997年,呂薇因患有闌尾炎需要做手術。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動完手術后才告訴父母。但第二天清晨,當她醒來的時候,突然發現父母就在病床旁邊,眼睛里布滿了血絲。握著父母粗糙的雙手,看著母親花白的頭發,呂薇忍不住淚如泉涌。她說自己手術的時候再痛也沒哭,但看到父母的時候,她變得非常脆弱。
也許經歷過這些,呂薇更加懂得珍惜與父母之間的親情。十年來,呂薇常常外出演出,但無論去哪兒每天與父母的電話溝通從未中斷過。她時常提醒自己要心懷感恩,父母為自己付出太多,自己也要用心去體貼父母。
【原文】
“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1],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1]?!?/p>
【譯文】
“尊敬一個人,而千千萬萬的人感到高興。所尊敬的雖然只是少數人,而感到高興的卻是許許多多的人。這就是把推行孝道稱為‘要道’的理由??!”
【注釋】
[1]寡:少。
[2]要道:關鍵。
【解析】
只要尊敬一個人就會得到眾人的推崇,這就是孝道的偉大之處啊。若加以引申的話,那就是:通過一個突破口,而贏得全局的方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竅通百竅通。
典例闡幽
苦啼鳥的由來
在寧波,有一種褐色的小鳥,它的叫聲帶著“爹爹呀!”“爹爹呀!”的凄涼哭腔,令人聽起來十分心酸,人們便把它命名為“苦啼鳥”。下面講述一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極為悲涼的苦啼鳥故事。
從前,寧波西邊的大蓬山里住著一個心地善良、手藝精巧的老石匠。他終年風里來雨里去的四處奔波與勞作,一晃就年近60,還孤身一人。
有一天,老石匠從東山收工回家,路過東岙嶺,忽然聽到附近似乎有嬰兒啼哭的聲音,便循著哭聲尋去,果然在路邊的樹叢下,他看到一個裹著襁褓的女嬰。老石匠抱起女嬰,一直等到天黑也不見有人前來認領。他想把女嬰放回原處,又恐遭受毒蛇猛獸的傷害,他只好把她抱回家中。女嬰餓得哇哇大哭,老石匠便抱著她四處尋找有奶水的女人討口奶吃,順便尋找女嬰的父母??墒牵贿B幾天過去了,仍毫無結果,老石匠只好把這個苦命的女娃子收養下來,給她取了個名字叫苦蓮。
俗話說:女大十八變。數年后,小苦蓮長成一個乖巧漂亮的小姑娘。她見年老的爹爹每天干活回家都累得腰酸背疼,她便立即給爹爹搬凳倒水,擦背捶腰??嗌彽男∈智迷诘谋成?,卻甜在老石匠的心頭。隨著年齡的長大,苦蓮每天上山拾柴,挖竹筍,撿蘑菇,拿到集市換錢,為爹爹買來魚肉酒菜,盡她一點微薄的能力孝敬爹爹。老石匠看在眼里,樂在心頭,經常對人說:“苦蓮是老天可憐我,給我送來的好女兒?!焙髞恚嗌徛犝f養豬能賺錢,便積攢些錢買來一頭小豬養起來。豬舍又臟又臭,老石匠不愿意漂亮的女兒干這臟活,而苦蓮卻干得樂此不疲。老石匠的衣服臟了,苦蓮給他清洗;破了,苦蓮給他縫補。老石匠干活回家,苦蓮早已做好飯菜在等他。天氣漸漸地冷了,苦蓮用攢下的錢為爹爹縫制一件新棉衣。半夜里,自己凍得瑟瑟發抖的小手還不停地做針線活。爹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脫下自己的破爛棉襖披在苦蓮的身上。就這樣,父女倆相依為命,上慈下孝,雖貧亦樂。茅屋里時時傳出歡樂的笑聲,充滿著和諧、溫馨的氣氛。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嗌?8歲那年,她到山溪邊洗衣服,不小心踩著了一條毒蛇。毒蛇猛地張口在苦蓮的小腿上咬了一口。苦蓮大吃一驚,趕緊撕下一破布條扎緊傷腿,強忍傷痛走回家中,剛到半路,便雙眼一黑昏倒在地。這時,碰巧鄰居阿強打柴路過這里,見此情景,急忙把苦蓮背回家中。
此刻老石匠正在附近干活,聞訊之后,又驚又急,馬上丟下手中活計,趕回家中,一見女兒昏迷不醒,小腿已腫脹發紫,知道是被劇毒的白花蛇咬傷,若不及早救治,恐怕性命難保!老石匠立時急得老淚縱橫,心中暗暗叫苦!原來,自家平時備用的治療蛇毒的特效草藥剛巧被鄉親們用光,采這草藥必須登上大蓬山險峻陡峭的最高峰,此時外面又正下著大雨,登山比登天還難,怎么辦呢?老石匠不顧受感染的風險,趕緊俯下身子,張開嘴巴,將女兒傷口里的毒血一口一口地吸出吐掉,再用“牛鼻酒”灌進女兒口中,暫時緩解了蛇毒的蔓延發作。經過一番簡單的急救治療,老石匠確信女兒一天之內尚無危險之后,決定火速攀登大蓬山,采集根治女兒的草藥。阿強見老石匠年已高邁,放心不下,要求陪同前去,老石匠決不同意,只是教導阿強母子好好護理苦蓮,便披衣戴笠,急忙冒雨出門。
風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碗口粗的樹干在風雨的呼嘯中搖擺,崎嶇陡峭的山路又濕又滑,老石匠心急如焚,跌跌撞撞地向高峰拼命爬上去。他已不顧一切,只知道女兒此刻的生命是在與時間爭奪,倘若出了差錯,自己怎么活下去??!
且說阿強母子焦急萬分地在家中一邊守護著苦蓮,一邊盼望著老石匠快快采藥回來??墒且坏仍俚?,等到午后還不見老石匠的影子。一種不祥的預感不禁浮現在阿強的腦海中。他急忙招呼鄰居幾個小伙子,沿著大蓬山險峻崎嶇的羊腸小道,大家分頭呼喚著,尋找著……
將近傍晚時分,苦蓮忽然醒了過來,一聽阿婆說起爹爹上午為她冒雨上山采藥,至今未回時,不覺心慌意亂,掙扎著爬起身,操著一根拐杖,踉踉蹌蹌地嚷著要出去找爹爹,任憑阿婆怎么阻攔都攔不住。就這樣,苦蓮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了。
當天傍晚,阿強等人終于在大蓬山下的溪流中找到了老石匠,可是他已經死了,手里還緊緊地抓著那些為苦蓮采到的救命草藥。大家禁不住放聲大哭,隨后合力把老石匠的尸體埋葬在當年撿到苦蓮的地方,并為他修筑了一座高大的墳墓。
說也奇怪,老石匠的墳墓落成之日,半空中忽然飛來一只褐色的小鳥,盤旋在墳墓的上空,口里不停地啼叫:“爹爹呀!”哀鳴許久,不愿離去,此情此景催人淚下。大家都說這小鳥是苦蓮變的,它正四處叫喚著,尋找著她的爹爹,而且頭上那塊白色的羽毛就是給老石匠帶的孝。
從此以后,當地人就把這種鳥稱為“苦啼鳥”。
忠孝雙全的總司令
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省儀隴縣人。朱德青少年時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子。后來,他為了解救四萬萬水深火熱的中國勞苦大眾,離開了雙親,投身于革命事業,與毛澤東并肩作戰,經歷了長期艱苦的斗爭,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數十年的戎馬生涯中,他日理萬機,但時刻不忘父母恩德,寫了一篇《回憶我的母親》的文章,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深沉的愛和高尚的品德。此書在新中國成立后編入了全國中小學生課本。
朱德小時家庭十分地貧苦,母親一共生了13個兒女。因家里貧苦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8個。母親為把8個孩子養大成人,經常天不亮就起床、煮飯,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挑水、挑糞,就這樣整天勞碌著。
朱德到了四五歲時就在母親身邊幫忙,八九歲時不但能挑能背,還學會種地。每天從私塾回家,悄悄地把書包放下,就去挑水或放牛;在農忙時,整天都在地里跟著母親勞動。
他家用桐子榨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紅薯、青菜等雜糧飯。盡管用的是菜子榨出的油煮菜,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津津有味。若趕上豐收的年景,還能縫上一些新衣服,布料用的是自家生產出來的“家織布”,有銅錢那么厚。一套衣服往往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還穿不爛。
母親性格和藹可親,從沒有打罵過兒女,也未曾與任何人吵過架。因此,盡管在如此大的家庭里,長幼、伯叔、妯娌也都相處得十分和睦。母親非常憐憫貧苦的人,雖然自家窮,卻還時常周濟更窮的親戚。母親也很節儉,有時父親吸點旱煙,喝點小酒,她也盡力告誡孩子們不要效仿。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的美德,在兒女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回憶我的母親》一文的結尾中寫道: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上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親在地下安息!
當時地方上的土豪劣紳,衙門差役橫行鄉里道、欺壓百姓,逼得朱德雙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朱德考中科舉,而后他遠赴順慶、成都等地讀書,其學費東挪西借,共用了200多塊光洋。
1909年,朱德考上了云南講武堂。
1937年11月,朱德一個外甥從四川老家來到山西八路軍總部,告訴他家人因他參加革命而遭株連迫害,現家境非常困難。朱德身為八路軍總司令,卻身無分文,遂于11月29日在山西洪洞縣給他的好友戴與齡寫了一封信:
“我們抗戰數月,頗有興趣……我家中近況頗為寥落,亦破產時代之常事,我亦不能顧及他們。唯有老母,年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歲乏食,恐不能度過此年,又不能告貸。我十數年來實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幣,速寄家中朱理書(朱德二哥之子)收。此款我也不能還你,請作捐助吧!”不足300字的信,既有報國之志,又有孝母之情,更有勤廉之德,200元難倒總司令,大孝為國便是如此。
1966年11月,一位意大利記者采訪了朱德。
記者問:“在您一生中,對您的影響最大的書是什么?”
“是識字課本?!敝斓麓鸬?。
“您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什么?”
“我沒能侍奉老母,在她離開人世的時候,我沒有在她的床前給她端一碗熱水。”
“您想在您的身后留下什么樣的榮譽?”
“一個合格的老兵足矣!”……
而后,康生把這次采訪的外電通訊稿呈給毛澤東,并別有用心地問:“主席,您看了有什么想法?”
“大老實人一個!”毛澤東毫不含糊地說:“您給我看這個干什么?要搞朱德名堂嗎?朱德這個人我是了解的,不要搞得疑神疑鬼。”說完把手一揮,康生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引自張掌然《交際藝術品評》)
盡孝需用實際行動來表現
葛優是演藝圈里公認的大孝子。但在他自己看來,為父母所做的一切事情都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他說自己離孝子的標準還差很遠。
在母親施文心的筆下,葛優父子被她親切地稱為“老噶”與“小噶”。葛優走上演員這條道路,或許是源自從小對父親的崇拜與其職業的向往,后來在昌平農村養了兩年豬后,幾經努力憑借取自實踐的經驗,以名為《養豬》的小品考上了全總文工團。從此,在中國演藝界,葛優的名字隨同他的作品一樣,一路輝煌地閃耀在熒幕上。
即使是登上了世界級電影節的影帝寶座,即使是多年的賀歲片中的“葛式幽默”使千萬人為之拍案叫絕,葛優一如既往,保持著淡定的微笑,隨性的話語。侍奉雙親的舉動,也在真情流露的問寒問暖中,折射出一顆普通的卻又異于常人的孝心。
葛優說自己孝敬父母,為父母做事本就是天經地義,不值得向外人說道,不值得宣揚。但正是在這平常生活的點滴中,葛優始終能夠做到使父母身心愉悅,一個個細節閃耀著孝心的光芒。
2005年,是葛存壯老人夫婦結婚50周年,作為兒子,葛優為了給兩位老人特殊的日子留下最美好的回憶,花盡了心思。他親自動手設計布置場地,在墻上掛上喜慶的大紅燈籠,貼上大紅的喜字,整個看起來像是要舉行一場浪漫婚禮。在親朋好友紛紛慶賀兩位老人的同時,葛優當起了攝影師,在屋子的各個角落,在雙親的背后,用手中的鏡頭記錄那值得回憶的一個個瞬間。
葛存壯老人經常翻看著一張老舊照片。照片上,葛優手持一把梳子,輕輕地來回縷著父親花白的頭發,生怕手生用力重了,極力想讓父親感覺到舒服。這張照片是葛優在醫院探望父親時被親友無意中拍到的。那一次,葛優正在電影拍攝現場,得知父親生病住院立馬放下手中的活兒,向攝制組請假,第一時間趕到了醫院,照看躺在病床上的父親。葛優覺得無論什么時候,親情總是放在第一位的,無論自己走得多遠,心中的根是家,是父母。
葛優無論多忙,總要抽出時間?;丶铱纯矗诩液透改噶牧奶?,兩代人之間無所不談??吹浆F在的葛優事業順利,父母心中更掛念他的身體。而作為兒子的葛優,心中掛念的也是父母的身體,最讓他揪心的是兩位老人睡眠不好了,血壓高了,腿又疼了這些事情。讓他欣慰的是,老爺子現在沒事還能喝點白酒黃酒。葛優說,那是父親的愛好之一。
葛優回家的時候,經常會不露聲色地觀察家中的一些情況,時常會為父母添置一些東西。而父母知道的時候,東西已經都送來了。就如戲中處事低調的他,葛優盡孝的方式也從不張揚,默默地盡一個兒子的責任。在外地拍戲時,葛優都會買些當地的小禮物,帶回來給父母。他說不是北京沒有父母買不到,而是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心一直掛念著他們。
1957年出生的葛優,8歲就會烙蔥花餅,用蜂窩煤生爐子,用大盆洗衣服,19歲下鄉喂豬,二十多歲開始演電影,走過了那個時代一個普通人經過的歲月。在幾次的人生轉折中,父母給他的影響不言而喻。談及孝道,葛優更多的是感激,時刻在責備自己做得不夠。也許,父母需要兒女做的,本就是那天寒里的一聲問候,本就是那踏進家門的一片笑語。心中裝著爹和娘,孝心已大矣。
上一篇:孝經全集《廣至德章第十三》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孝經全集《庶人章第六》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