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戰國策·蘇厲說白起勿攻梁(西周策)》原文鑒賞
蘇厲謂周君曰①:“敗韓、魏,殺犀武②,攻趙,取藺、離石、祁者③,皆白起④。是攻用兵⑤,又有天命也。今攻梁⑥,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謂白起曰:“楚有養由基者⑦,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⑧。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⑨,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令公破韓、魏,殺犀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⑩,過兩周(11),踐韓(12),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注釋】 ①蘇厲:戰國縱橫家蘇秦之弟。 ②犀武:魏將。 ③藺:地名,在今山西離石西。離石:地名,在今山西省。祁:地名,今屬山西。三地戰國時均屬趙。 ④白起:秦國名將,以功封武安君。⑤是:實。攻:精,巧。 ⑥梁,即魏都大梁。 ⑦養由基:楚人,以善射著名。養為姓:由基為名。 ⑧支左屈右:古代善射法。 ⑨撥:不正。鉤:彎曲。 ⑩塞:關塞,秦為四塞之國,出塞即離秦。(11)兩周:西周和東周。 (12)踐:臨,到。此意為經過。
【今譯】 蘇厲對西周君主說道:“打敗韓國和魏國,殺死犀武,又進攻趙國,占領了藺、離石和祁,這都是白起干的。白起的確善于用兵,而且又有天命相助啊。如今他率兵攻打大梁,大梁必定會被攻陷;大梁一被攻陷,西周可就不保險了。您不如讓我勸白起別干。”于是蘇厲受命去見白起,對他說道:“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善于射箭。他在距離柳葉一百步之外,箭射柳葉,百發百中。旁邊的人看了都為養由基叫‘好’。當時有個人正走過這里,他說道:‘射得不錯,可以教你射箭了。’養由基說道:‘別人都叫好,你卻說可以教你射箭;你何不射幾箭讓我瞧瞧!’這個人說道:‘我不會教你射箭的竅門。你射柳葉百發百中,然而卻不會休息。過一會兒,你精疲力盡,弓也歪了箭也彎了,一發不中,就會前功盡棄!’如今您戰敗了韓國、魏國,殺掉了犀武;而往北進攻趙國,奪取藺、離石、祁的,也是您哪。您立下的戰功累累!現在您又率領秦軍離開秦境,穿越東周西周,經過韓國,以便攻打大梁,要是這一次進攻未能取勝,那您就會前功盡棄了。您還不如托說有病不出馬!”
【集評】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前后只復寫白起兵功二遍,卻于中間描畫善射者百發百中,一發不中,而意已盡出,此為最善用筆也。”
【總案】 在戰國時代,戰事即起之前往往是謀臣策士施展身手、顯示辯才的大好時機。本文所寫即是秦魏之戰前夕,蘇厲自告奮勇向秦將白起展開的一場語言攻勢,表現了他能言善辯、消兵彌禍的才能。
文章僅僅記敘了蘇厲向周君請命與對白起勸諫的兩次進言,兩次進言中又都詳述了白起的累累戰功。然而言辭重復,用意卻不相同。前者意在突出白起領兵的破壞力和威脅性,以便引起周君的警戒心理;后者意在強調白起百戰百勝的赫赫功勛,以期勾起白起的顧惜之念。善于利用相同的材料為不同的論旨服務,是本文的一個特點。其次,文中插入養由基的故事,以一發不中而百發百中之功盡棄,生動說明了一攻不得而百戰百勝之功盡滅的道理,從而誘使白起按照論者的“教射”之道“稱病不出”。設喻貼切,構思巧妙,增強了論辭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上一篇:《先秦散文·孟子·舜發於畎畝之中》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戰國策·蘇子重甘茂于齊王(秦策二)》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