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翻譯與解讀
曲則全01,枉則直02,洼則盈03,敝則新04,少則多05,多則惑06。圣人抱一為天下式07。不自見,故明08。不自是,故彰09。不自伐,故有功10。不自矜,故長01。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02。
今 譯
委曲則能保全,屈則能伸直,低洼則能盈滿,敝舊則能成新,少取則能多得,貪多則會迷惑。
持守沖虛之大道,就能成為天下法式。不自我炫耀,方能明達。不自以為賢,方能顯名于世。不自夸其功,方能有功。不自我貴大,方能長久不危。
只有不與人爭,所以天下就無人與其爭。古人說“委曲求全”的話,并非是一句空話,確實是能實現的。
評 議
本章是老子論說“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學。老子貴柔、貴謙、貴讓。貴柔,即能以柔克剛;貴謙,則能謙卑自牧,以其不自大,終成其大;貴讓,則能“后其身而身先”,“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所以,老子主張“委曲求全”。
本章分三個層次來闡明“曲則全”的人生哲學。
其一,“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四句,是用文學的比喻手法,與“曲則全”的思想相暗合,以說明“曲則全”的人生哲學。
其二,“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四句,是用文學賦的手法,直陳其事,從正面明白無誤地闡明“曲則全”的道理。
其三,說明作為“圣人”的智者,堅持“清虛自守”,“澡雪精神”,不與人爭,天下就無人與其爭,就能達到“委曲求全”的人生境界。
“曲則全”,這只是老子論說人生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其中也含有“曲則全”的內涵。不過,與老子所說“曲則全”相比,老子說得則更加明確而具體,并且闡明了方法和途徑,使人更便于學習和把握。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章)這是老子對世人“不能知”、“不能行”其學說的感嘆之詞,未必真的天下人皆“莫能知”、“莫能行”其言也。
注釋
01 曲:林希逸曰:“曲,一偏也。《易》、《禮》、《中庸》、《莊子》所言‘曲’字,皆以偏而不全為曲。曲者,不全也。”河上公曰:“曲己從人,不自專,則全其身也。”句謂:委曲則能求全。
02 枉:林希逸曰:“枉者,不直也。尺蠖之屈而枉,所以能伸而直。”河上公曰:“枉,屈也。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說文解字》曰:“直,正見也。”按“曲則全”為以義名篇,點明本章主旨所在。以下“枉則直”四句,則分說“曲則全”之理。
03 洼則盈:林希逸曰:“洼者,不盈也。科坎之陷而洼,所以能受水而盈。”河上公曰:“地洼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
04 敝則新:河上公曰:“自受敝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林希逸曰:“敝者,不新也。秋冬之凋而敝,所以能逢春而新。”
05 少則多:河上公曰:“自受取少,則得多也。天道祐謙,神明托虛。”按:林希逸曰:“能曲而后能全,能枉而后能直,能洼而后能盈,能敝而后能新,能少而后能多。此皆不足而后能有馀,能真空而后實有之意。”
06 多則惑:河上公曰:“財多者惑于所守,學多者惑于所聞。”吳澄曰:“不欲直、不欲盈、不欲新、不欲多,而以‘曲則全’一句始之,四者皆不求全之推也。”
07 抱:守也。 一:道也。三十九章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即可證明“一”為道也。王弼注曰:“一,少之極也。”非是。 式:法也。河上公曰:“圣人守一,乃知萬事,能為天下法式也。”吳澄曰:“一者,沖虛之德也……圣人抱此沖虛之德,濡弱謙下為天下式,如上下文五者皆沖虛之德,自處于卑也。”
08 不自見,故明:吳澄曰:“自見,猶云自炫。明,謂智之明。”高亨說:“此句是說不自我表現,故能高明。如七十二章:‘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按河上公曰:“圣人不以其目千里之外,乃因天下之目以視,故能明達也。”呂惠卿曰:“因天下之所見而見之,而我不自見也,則所見無不察。”(奚侗《老子集解》)此說,可供參考。
09 不自是,故彰:河上公曰:“圣人不自以為是而非人,故能彰顯于世。”10 伐:吳澄曰:“夸其功曰伐。功,謂事之成績。”河上公曰:“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
01 矜:大也,傲滿也。吳澄曰:“負其長曰矜。”河上公曰:“圣人不自貴大,故能長久不危。”
02 虛言:空言。 誠:實。“古之”三句,吳澄曰:“古人所謂‘曲則全’者,豈虛為此言而無其實哉?蓋誠實能全,而遂以全之效歸之。”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十章·是謂玄德》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有之為利,無之為用》翻譯與解讀